语文课堂,因延伸阅读而美丽 让道德的光芒呵护学生最好的时光 多媒体助力小学生深层次阅读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
12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3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33期  下一期
让道德的光芒呵护学生最好的时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定远县建设小学 陆茜 发布日期:2019-11-19 16:34:10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还很幼稚,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以学生在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需要,以帮助他们实现高水平的幸福生活为基调,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其生活中。作为教师,应深入浅出地从生活点滴入手,科学地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一、立德树人,传统文化熏陶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行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德育理念和德育内容,而德育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就精选了很多经典的古诗文和名人名言谚语,如《弟子规》《治家格言》《论语》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学礼无以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传统经典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自强、孝道、学仁”等行为规范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德育讲堂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在人生最好的开端得到了呵护。
  二、在教学中强化规则意识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法治观念从哪里开始传递?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初步建立规则意识,理解什么都要讲规则。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有四个话题:“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和“不做小马虎”,文章内容图文并茂,通过照镜子、强化自己的仪表整齐、不爱整洁的孩子不好、教育学生爱好整洁的办法等,一步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循序渐进地养成学习、生活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感受到教材所传递的信息,细心而精准地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有一个道德的认知。
  三、关注学生的成长之路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关注学生的活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观念,为学生成长道路奠定基础。如在《上学的一天》中“过马路”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先让部分学生根据课本“小剧场”学走人行横道线的提示,让学生表演过马路,并结合生活常识说说过马路的经验或者体会,结合“法治墙”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效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他们的上学之路更加安全。
  四、尊重学生的权利
  童年的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开始,教师要珍视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这是课本所表述的基本理念。学校生活应该是愉快、自信有尊严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法治修养,才能尊重学生的权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成长的空间。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的课本以低年级的学生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愿望出发,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要延伸到课外,让书本知识真正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道德的光芒呵护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