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正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减负方案”提到:要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并特别提出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对于这份意见中最引人注目的“可拒做作业”,很多教师和家长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本期“班主任驿站”走进蚌埠高新实验学校,看看该校班主任有何见解。

校长点评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蚌埠高新实验学校副校长 刘 磊
“小学生晚9时、初中生晚10时后,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这条信息一发出,就如一颗惊雷在社会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光《人民日报》单条微博从当日发布本消息,隔夜阅读量就高达1.4亿,超15万转发,跟帖逾万。
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社会反响?我想,这跟当今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我在浏览《人民日报》微博下的网友评论时,发现获赞最多的一条跟帖是:“那就慢慢写,拖拖拉拉然后到9时都不用写作业了?”是的,很多学生之所以写作业到很晚,不是因为教师布置的作业多,而是因为写作业习惯非常不好,磨蹭拖拉不专注,而且 当天在课堂上由于没有认真听讲,知识没有掌握,所以在写作业的时候会有挫败感,导致速度极慢。
那我们能不能有一个折中的方式去解决呢?我想办法总会比困难多,我校2018年4月9日开始实施“延时课堂”,为学生辅导文化课,培育课外兴趣等,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家长放了心、学生安了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目前全校四千多名学生中,参加延时课堂的学生已有两千五百余人。在“延时课堂”中,有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反馈,大部分学生都能坚持在校把作业写完,这样很多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在当前大教育环境下,减负能不能实行和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人才选拔制度等息息相关,绝不是一条政策就可改变。但既然上面有要求,那作为相关的学校就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去想解决的方式方法,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我坚信总会有所改变。
特别点评
放下执念 方能修成正果
□政教处主任 吴 翔
中小学生晚上做不完作业可以拒绝完成,我认为并不是什么新创意,近几年,全国各地也出台了不少新规定、新政策,但总感觉收效甚微,给学生减负几乎成了一道无解题。对于这一条新规,表面上看是规定了时间上限,必须要执行,对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的“超额作业”有了豁免权。然而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研究一下该规定,“拒绝完成作业”的前提是“经家长签字同意”,我认为这几乎不可能。
因为中考、高考这一种考试形式的存在,我可以预见,很多家长尤其是家有初中生的宁愿熬夜陪着做完作业,也不愿意签字确认帮助学生进行作业免除。因为有了重点高中的存在,有了逢进必考的存在,为人父母者担不起“纵容孩子,耽误孩子”的责任。仿佛只有不断加压,才能感到心安,才能笃信自己“对得起孩子”。所谓“学生减负”,如果不能在本质上洞察家长们的纠结心态并对症施药,那么很可能事倍功半乃至事与愿违。
其实我们回归到“原点”,学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作业,我个人认为从本质上分析还是家长、教师们对“作业”的执念太深、寄望太重。想要破除这一局面,根治之策,我认为还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创新教育形式和考试模式,让刷题为核心的考试训练模式不再具备决定性价值,初中、高中等升学筛选,绝不应该只是对“解题技能技巧”“知识熟悉度”的筛选,而更应该是对学生礼仪规范、智力禀赋、基础学科素养与创造思维的筛选,我们只有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为新时代中国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勇于尝试 认真探索
□六(1)班班主任 贾倩倩
《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这一政策制订的出发点,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切实为青少年减负做出政策上的保障。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能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反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睡眠的最佳时间应该固定在9时到10时之间。小学生最好在9时之前上床睡觉。”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考虑所有作业总量是否适量,是否能在8时半之前完成,如果不能完成,我认为家长有权为孩子拒绝作业。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如如何界定作业量是否适当?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写作业的速度是不同的,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有的还有可能故意拖延时间,或者中途偷懒,他们知道磨蹭到9时就可以少写或者不写作业了。这样的政策是否会给学习不太自觉、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偷懒的理由?这些也有待检验。
另外,这一政策的落实还有关键一环,那就是必须经过家长签字方可生效。试问,愿意在拒写作业纸上签字的家长会有几人?因为,一旦签字,就意味着对教师作业的否定,家长是否会冒着有可能得罪教师的危险在作业上签字呢?而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也许更愿意孩子多写点作业。
总之,为学生减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而以何种形式、何种措施来实施则是值得探索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知难而退,敢于尝试也是一种成功。
接受平庸
□三(8)班班主任 沈连凤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和我一样觉得自己的学生与众不同,都是天之骄子。可是每次走进班级看见那一屋子千差万别、神色各异的小脸蛋,我的脑海放映机就浮现出许许多多个画面:帅气结实的周星晨,是咱班运动场上的小明星,可惜交来的作文连续写三遍还是不合格。我最得力的小助手周嫣然,心灵手巧又多才多艺。可是自从上了三年级,数学就再没及格过。看着学生苦着一张小脸对我说:“老师,我每天都写很多作业,有时候都写到12点,可为什么我考试还是考不好呢?”我一下子怔住了,是啊,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努力啊,我该学会接受平庸。
不只是我要接受平庸,家长、社会,甚国家都要学会接受平庸。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平庸,也要接受“他”——我们的孩子的平庸,所以我认为小学生9时以后可以拒做作业。
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能力都一样,不同的学生所能完成的作业量也不同。如果他能力足够,不用等到回家大部分作业就已完成。如果他能力不足,就算写到半夜也还是一塌糊涂。与其毫无成果地浪费时间在他不擅长的写作业上,倒不如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搏一搏。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监护学生成长的教师、家长,以及这个社会,都该更包容地看待这件事,考察学生是否优秀绝不能只看他的语数外考试分数,手工、体育、品德、劳动……都应该要真实地纳入考查之列,不能仅仅是不痛不痒地流于表面。
不用再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接受他们语数外考试分数的平庸,说不定你能看见孩子其他方面的不平庸。
减量不减效
□八(3)班班主任 许延分
为了实现学生减负,各省、市不断出台各种方案,但是减负的推行依然如此吃力。我觉得原因如下: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压力”传递不当;作业内容枯燥、方式单一。
关于初中生做作业不能迟于晚上10时的观点,我觉得也不能一刀切。10时后是否需要继续完成作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如果因为作业过多,在学生认真做仍然没有完成时,可以考虑“不再继续完成”;但如果是因为学生态度不认真、作业效率低,就另当别论了。这样的明文规定反而成了学生不认真写作业、拖拉作业的助长剂。
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高效作业”,达到减负的效果呢?可以从以下方法着手:作业的布置应适当因地制宜,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作业实现“进步”的目的。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如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对作业完成优异的学生颁发“作业免写卡”“优秀作业标兵”等荣誉,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实现减负的大工程。
减负是个大工程。在高考竞争的压力下,虽然我们倡导减负,但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减负势在必行,但如何“减量不减效”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负”源于何处
□三(11)班班主任 沈 艳
针对《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这一方案的实施,在赞同的同时也有不少的担忧。诚如大家所说的那样,作业量并不多,同样的作业其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此时磨蹭的学生是否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不用完成作业?这样是否给他们创造了一个不用写作业的有利条件?给学生减负,其实也是在给家长和教师减负,但在减负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进行各项评比,这又让教师和学生何去何从,让家长如何淡定?
作业是一天课程的复习和巩固,是学生对于一天学习的收获和反思。如何设计多样的作业样式和适量的作业就至关重要了。我觉得,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作业的形式,不能只局限于书写作业,还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如,朗读、游戏等。作业的内容要脱离单一模式,可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布置分层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开展一些奖励性活动,在日常表现优秀的情况下可免去作业,在我校开展的每月一次的无作业日就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总之,减负,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听取学生的内心想法,而不是只限于表面的形式,忽略学生的诉求。
减负这面镜子
□九(2)班班主任 周元元
近日的一次班会课上,我跟学生说,如果晚上10时以后你们可以拒绝写作业,感觉如何?话刚落音,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他们的开心溢于言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减负33条”有望“解放”学生。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我想如果我拿到经过家长签字的未完成的作业该如何是好?我还是一名班主任,我又该如何面对各科任教师每天跟我反馈的“合法未完成作业”呢?这可能比平日里处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更难,以往可以找家长,现在家长可以“不买账”,有的学生就可以“理直气壮”,而且教师还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因为《方案》规定教师不能对此类行为的学生有任何惩戒。另外,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希望他们能高效地完成作业,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劳逸结合。
仔细读一读这33条,会发现多条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规范和家庭教育引领的内容。作为老师,如果我们让自己的课堂更高效,更吸引学生,科学负责地布置作业;如果家长开始注重家庭教育,开始重视家庭教育时,我想这解决的不仅仅是分数焦虑的问题,更能培养出真正健康、幸福的学生。如果父母不懂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情绪安全和爱,他们是很难向更高层次的自尊和认知方向发展的。
所以,浙江省的“减负33条”征求意见稿给我们大家提了个醒,我们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好好照一照,看看有没有自己可以做好的部分,我想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离人越来越近。
本版稿件由吴琼、陈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