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高校招到合适的考生 考生选择合适的高校

□本报记者 程榕娟/摄
本报讯 11月14日,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研讨会在合肥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招生负责人,以及省内各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主任、中学校长等两百多名参会,大家齐聚一堂,就2020年的高招宣传工作进行交流讨论。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九届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研讨会。
会上,安徽青年报社社长汪小雅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直言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与本报联合举办的高校招生宣传研讨会虽然举办了九届,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本报就开始了高招服务工作,是我省开展高校招生宣传最早的机构,出版模拟试卷,组织高校访谈,每期报纸在那个年代里洛阳纸贵,而目前已形成了报纸、网络、地面活动立体宣传的格局,成为全国媒体中高招宣传的佼佼者。
本报作为团省委机关报,也承载着省教育厅机关报的功能和作用,凭借其独有权威性和在全省教育系统精耕多年的资源积累,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双百双进”、精品海报进校园、生源基地建设、苏皖高校高中联盟、分类招生宣传进校园、高招宣传进校园等活动,有效地助力考生选择合适的高校,高校招到合适的学生,在社会各界收获良好口碑。2020年,围绕省内外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还将继续开展上述系列活动。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本报缘何能得到广大中学、考生、家长,以及高校的认可?“这其中既有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也有我们自身的努力”。汪小雅说,这些年,本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公益原则,广搭平台,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后,安徽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科长胡孝忠、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光应、肥东县教育体育局招生办公室主任侯军、全椒中学校长傅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毛连泽分别做大会交流,结合各校的招生宣传工作,谈困惑,谈需求,互享经验,其中不乏一些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引起与会代表的一致共鸣。
下午,为提高会务的实用性,通过前期对高校和各市招生办公室主任的需求摸底,研讨会专门邀请了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郑力明讲授《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高考精准备考与志愿填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招生办公室主任林虹讲授《大数据驱动高校智慧招生》,两位专家的讲座深入浅出,有理有据,通俗易懂,深受与会代表的肯定,直言“干活多,可借鉴性强”,并表示在2020年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来临之际,这样的培训讲座犹如及时雨。
■部分发言集锦
安徽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科长胡孝忠
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生源质量
近年来,我校结合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围绕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结合本科招生实际,新设了部分工程型、创新型专业或方向,停招、减招部分生源不旺、就业不畅专业。累计暂停招生专业15个,实际招生专业59个,暂停招生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
目前,学校正着力打造两张新名片,一张是人工智能学院,一张是国际工程师学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校申报获批人工智能(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一批新工科专业,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打造人才培养“新名片”。国际工程师学院由学校与芜湖市共建,努力打造成为“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摇篮。
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5%以上,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光应
新形势下 树立“大宣传”招生理念
我们常说就业旺、招生畅、技能强、用得上,学校要想招生招得好,就得抓学生的就业、抓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此,学校2012年单独成立了招生就业处,一手抓招生,一手促就业,经过第三方调查近年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专业吻合度、月收入等就业质量指标均超过全国骨干示范校平均水平。学校在近几年的就业工作中先后获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全国就业工作50强高校称号。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近年来的努力,“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高考改革新形势和有效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学校在多次会议中提及招生要有“危机意识”,要解放思想,树立“大宣传”理念。2019年,学校在宣传方面改变传统的招生宣传思路和理念,改进和创新招生工作方式、方法,通盘考虑到分类考试招生、普通文理科、艺术类、省外等批次招生宣传,根据各批次特点,对宣传从资料准备、人员安排、培训动员、路线选择等进行了统筹,注重新媒体与线下宣传相结合,坚持政策引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
肥东县教育体育局招生办公室主任侯军
搭台唱戏 做好服务
近两年来,肥东县招生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在做好高招宣传工作、指导考生志愿填报上搭台唱戏,积极作为,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主要做法包括做好高考志愿填报培训等一系列做法,其中参加安徽青年报社组织开展的高招咨询会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2018年,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高招咨询会先后走进肥东县第一中学、撮镇中学、城关中学、合肥理工学校,通过活动使广大考生和家长了解了分类考试的性质、考试科目、考试方式、招生对象、录取确认方式等,考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更为清晰和理性。考生、家长和高校面对面咨询,便于深入细致了解省内外各级各类高职(专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为即将开始的考生分类考试报名和志愿填报奠定了基础,效果明显。2017年、2018年分类考试录取率占报名人数的65%左右,2019年2952人报名参考,录取2423人,占参考人数的82%。
此外,安徽青年报社推出的“双百双进”活动积极推动高校和高中学校有效对接。希望热度不减,深度拓展。招生办公室主任和中学校长只有走进高校,多了解高校办学情况、专业优势等,做到本科、专科多层次高校手中有典型,心中有底气,才敢在接受咨询时向家长认真、负责任、放心地推荐。
全椒中学校长傅华
高校招生宣传应纳入国家高招顶层设计
全椒中学是皖东地区的百年名校, 2016年以来,我校每年被“985”、“211”等“双一流”大学录取近200人,一本达线近70%。每年都重视学生的志愿填报和相关高校招生宣传,组建班子制定方案,全程为学生服务,尽量做到让每个考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家长愿望填报合适的大学和专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赞许。
但当下由于高中阶段考生忙于文化课学习,疏于职业生涯教育,加上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太短,考生及家长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需求、专业发展基本上不了解,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入校后弃学,再次返校重新学习的,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为此,希望国家可以构建高校招生宣传与高中学生成长教育即生涯规划相结合的平台,丰富高校招生宣传的内涵,让“高校走近高中,高中走进高校”纳入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系统工程的顶层设计中去。
非常欣慰的是安徽青年报社的睿智与远见卓识,多年来不忘服务考生的初心,坚持在我省设立高校招生宣传这个平台,让“高校走近高中,高中走进高校”成为现实可能,让更多高校放下身段倾听到来自生源高中学校的声音,了解家长和考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调整相关招生政策。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郑力明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高考精准备考与志愿填报
□本报记者 王浩淼
“上清华北大有多难?清华北大历年来都是学生们努力的目标,高考基本上要达到650分左右,而且各省清华北大的分配名额并不多。每年清华北大大概各录取3500人,共7000人,每年考生约950万人,清华北大的全国平均录取率是万分之7.37。”郑力明如是说。
郑力明教授作为教育部信息化专家,近几年一直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工智能高考和高考大数据研发和产业化领域成果显著。
在报告会上,郑力明教授与参会者分享四个方面内容: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高考精准备考,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高考个性化精准备考系统,高考精准备考系统成功案例,高考志愿填报分析与技巧。
对于平行志愿填报,郑力明认为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是高考志愿的一种新方式,2008年教育部在安徽省、湖南省、江苏省、辽宁省、上海市与浙江省六个省份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试点改革。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有效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风险。不过填报志愿的10个误区要注意回避:认为平行志愿可多次投档,没有先后顺序;不仔细看招生章程;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全部填报热门专业;只凭专业名称来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平行志愿没有风险;选专业时不考虑兴趣和特长;志愿填报是家长的事;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