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无比痴迷电子游戏好在悬崖勒马 高中贵在避开学习误区(一)
04版:学霸养成记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2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27期  下一期
高中贵在避开学习误区(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11-11 10:41:17

  很多学生问学长,我也努力了、也预习了、也刷题了,为何成绩还提不上去?在此特别整理出一些大家在学习上的误区及正确做法。
  预习的误区
  预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以数学、物理为例,有的公式及其对应的题目类型,第一次接触的确不容易理解,学习层次比较高的学生照样不容易理解。这时候预习的作用就格外凸显出来:如果事先做过同类型题目,哪怕当时没有完全理解,在课堂上的体会可以明显加深。比起完全新接触的一头雾水,预习过再听课真可以说得上是重点突出、理解加深、效率飙升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在课堂上教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题目,立刻有学生能接上教师的思路,这时候如果自己比较懵,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卑感:他(她)好聪明,我怎么还没有懂,我到底怎么了?我是不是不行了?其实,能迅速接上教师思路的学生,除了特别聪明、能迅速理解问题的1%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提前预习的功劳。但是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信心有巨大的打击——有时候,这种打击比没学会某些知识还要沉重得多。
  正确做法:预习切忌形式主义。不要以为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新课内容就叫预习。对于理科而言,预习要做到尽自己所能理解公式和定理,并在典型题目中加以体会(预习理科一定要做题,不然就跟没预习一样);对于语文而言,预习要体会文章蕴含的表达技巧和感情;对于英语而言,预习要在课文中理解记忆词法和句法;对于文科综合,要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这才叫预习。
  做题的误区
  对于题目的认识应该是:题目是帮助我们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工具。有的人看一眼概念或公式就会做题,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看了公式的时候,已经理解了,已经会用了。但是这样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一定是通过一定量的题目训练和一定时间的理解内化,才知道公式或概念到底在说什么、应该怎么用。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就F=ma这样简单的式子,但是本质上要求我们综合应用受力分析、力与运动转换、运动学规律等技能。必须经过分门别类的模型训练,才能真正学会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并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模型。这才是做题的意义。
  做题最忌讳的就是为做题而做题,只顾数量,不顾理解。做了大量的习题,不对同一类型的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付出与收获严重不匹配。
  正确做法:平日里做题,要先保证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题及留的课后题,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再找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要理解自己做过的每一道题目,并且达到完全自己重做能够思路清晰地做下来,包括计算都没有问题,这才算是做了一道题。
  所以错题集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错题是丢分的直接体现,丢分的原因无外乎两个:知识掌握不牢,到了要用的时候就是记不起来;思维有漏洞,面对题目挖好的坑毫不犹豫地就往下跳,或者想不全,没有自己组织答案的思维方式。错题集就是我们思维漏洞的记录。一个优秀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如果一味贪图数量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却缺乏勇气和意志去深入思考自己的思维漏洞,只能说一直在做无用功。
  坚持的误区
  高中有许多零碎时间,知识很多时候也以点来分布,比如数学排列组合的抽球模型,这就是一个很具体也很重要的知识点。在学习它时,一些学生会感觉对抽球模型掌握的不好,换一个模型就感觉不太会做题了,于是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每天都会抽出10分钟做两道抽球模型的小题,一星期后感觉豁然开朗,自己总结了模型及思维方式,从此再也不怕抽球。
  其他学科也是一样,如有学生刚学议论文的时候不会立意、不会写高级结构、不会用好的例子。没关系,每周看两三篇高考范文,分析他们的审题立意角度、逻辑结构设计,以及积累他们用的例子,很久会了。
  正确做法:坚持的力量比你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坚持每天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坚持在零碎的时间里思考、提高,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决不放松——三年下来,或者说没有完整的三年了,就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无论什么时候开始提高并且坚持下去,都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各科目的学习误区及其正确做法见下期,来源:高中学习  徐  徐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