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学生记者走进丰原集团
为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们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近日,蚌埠第一中学本报学生记者走进丰原集团生产线,切身感受国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有效地拓宽了大家的视野。
据悉,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管理层及骨干控股、国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内大型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的科技产业型公司,是国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现控股丰原药业、参股山东地矿两家上市公司,拥有丰原生化、泰格生物、丰原生物、丰原明胶、丰原食品、丰原化工装备等产业型公司及国内外贸易型公司,拥有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丰原医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科技创新平台。公司先后承担多项生物发酵技术国家科技计划攻关项目,拥有发明专利五百多项,重大工艺技术发明专利一百七十多项。

丰原自叙
□蚌埠第一中学高二(8)班本报学生记者 刘兴跃
辅导教师 赵 爽
科技无处不在,大到宇宙天体,小到衣食住行,既遥不可及又息息相关。曾经,无数科技先贤推动时代进步;如今,那些奇思异想正在指引未来方向,推动着国家的改革创新,我也因此脱胎换骨,我就是——丰原。
我的家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淮河之滨、龙子湖畔、涂山脚下的“珍珠城”蚌埠市。可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我是生产药品的一个公司。可是,事实却不是那样,我出生在20世纪初,凝合了五家大型医药企业的身躯,才成为了今天的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10年前,我曾面临着企业亏损倒闭和环保治污的双重压力下不知所措,如今的情形宛如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初期受挫时面临的种种,但召开了遵义会议使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全体丰原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努力下,坚持对循环经济倡导,探求与创新,使我起死回生了。
整个社会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给我带来了强有力的工具。
我不仅解决了亏损倒闭的情况,更进一步地解决了污染的问题,经过丰原人的不断努力和科技创新,我们自主研发了诸多专有技术和工艺。其中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不仅彻底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利用废物生产的沼气成为重要能源,利用农作物秸秆转化燃料乙醇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在土地里“种”能源。这一创新技术把农作物食用性产品资源的加工和转化,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为我国乃至世界开启生物能源“绿金”时代之门。
正如我的大家长所说,从中国国情出发,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可以适度发展,作为国内农产品深加工和国家定点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创造性提出秸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新思路,取得了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促使我国率先实现秸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工业化国家。
我已把知识研究透彻,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攀到了科技的顶峰。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提为国家日程。在我家,“吃干榨净”是我们的原则,即通过高新技术的采用,对玉米“吃干榨净”,尽量减少对资源消耗,并使资源反复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三废”的回收利用率,并达到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由于我的母亲日益强大,使我不断的改革创新,研究出了一个独门秘术,就是玉米淀粉的纤维可以做可食用衣服,这可是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创新。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