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阳:用“四力”当好青春扶贫答卷人 罗一斌: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2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25期  下一期
罗一斌: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11-06 10:11:38

滁州学院驻定远县大桥镇义和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

   “这里就好比是我的第二个家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我的心血,看到她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是打心眼高兴。”走在定远县大桥镇义和村,看着日渐完善的便民设施、道路两边长势喜人的庄稼,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驻村扶贫专干罗一斌话里掩藏不住欣慰和喜悦。
   2017年5月初,罗一斌被省委组织部选派驻定远县大桥镇义和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两年多来,他牢记初心和使命,全力协助滁州学院驻村工作队和义和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带领全村946户群众决胜脱贫攻坚。到2018年底,省级贫困村义和村的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2%降至0.67%,顺利实现了村出列。发展了三项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4000多元增加到18万多元,村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明显改善。面对这些成绩,罗一斌说:“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战胜贫困的不竭动力。”
   进村伊始,罗一斌要一个村干部给他画了一个义和村简图,然后按图索户,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在家的所有村民。由于乡村独特的作息时间,罗一斌只能利用清晨和傍晚的时间进行走访,那一段时间里,村民们每天看到一个戴眼镜的教师模样的人骑着一辆电动车,走在乡间的道路上,不时用他那独特的湖南话在问路。
   走访过程中,有些没评上贫困户的群众就质问他,发泄对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罗一斌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拉住他们宣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精神,仔细核算家庭收入,查看家庭住房,宣扬勤劳致富的光荣传统、指出“等,靠,要”思想的可耻和可害性。对于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其贫困情况。对于多方考察后认定确实困难的农户,通过动态调整新识别为贫困户。通过深入走访,不仅宣讲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也掌握了全村的贫困实情。
   然而,要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日常走访中,罗一斌发现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义和村村集体经济逐渐弱化乃至消失,为此,他决定利用滁州学院的科技优势,结合义和村的土地规划、水域资源、养殖传统、人力资源优势,谋划村特色产业项目,协助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多次论证和外出考察,向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和驻村工作队提出发展三大产业项目的建议:甲鱼养殖、藕虾混养和扶贫驿站项目。
   2017年底,罗一斌冒着鹅毛大雪,协助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驱车前往怀宁县考察甲鱼养殖项目,深入专业养殖户了解甲鱼养殖经验、管理实务和市场行情。后积极与县农业委员会对接,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四百多万元建起甲鱼养殖一期和二期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招租引进甲鱼养殖大户来义和村带动贫困户发展甲鱼养殖。这样,除了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二十多万元的收入外,还能带动10户贫困户参与甲鱼养殖项目,获取劳动报酬和养殖收入,形成“养殖大户+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争取财政资金176万元发展起扶贫驿站项目,招商开润箱包厂和芜湖红顶灯具厂来村开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今,义和村利用滁州学院帮扶款和企业帮扶款25万元支持发展合作农业,已发展起规模达513亩的藕虾混养生态农业项目。
   “没有乡村的善治,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村民腰包鼓起来后,罗一斌本着“抓好党建促村治”的工作理念,大力协助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村党总支书记抓好基层队伍建设和政治建设工作。按照大桥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协助召开义和村党总支换届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大会;通过党课、积极分子培养、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会议、和老党员谈话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助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同时,加强对党员的致富能力与优良传统教育,让新老党员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增强基层组织力。
   两年来,罗一斌协助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精准实施九大扶贫工程:为种养殖户申请到户补贴25.51万元,增收50万元左右;为贫困户申请教育补贴22.42万元,资助各类学生126人次;争取滁州学院、滁州城投公司共捐赠17万元用于义和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定远县移动公司为留守儿童捐赠价值6600元的自行车22辆……切切实实让村民腰包鼓起啦,幸福指数提升起来,罗一斌成了义和村村民的贴心人。

罗一斌(右二)在贫困户家中开展调研走访

点 评

用双脚丈量义和村的脱贫路

  罗一斌自驻村以来,牢记使命,勇担责任,精准帮扶,任劳任怨。他坚持“望闻问切”,深入访贫。带着感情入村,走田埂,入院子,发微信,拉家常,走遍义和村每一个角落,深入了解义和村贫困实情和贫困户真实需求,仅一个月就梳理了全村情况。他坚持“抓党建促村治和脱贫”。全力协助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村党总支书记上好党课,培训电子村务技能,提升村干部为民办事服务能力,做好村务网格化管理,培育村民积极分子,多路径提升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战斗力和乡村善治水平。他坚持扶智与扶志,理顺人心,移风易俗。告诉群众“扶贫不是养懒人,贫困不是光荣证,等靠要思想可耻,扶贫不是将父母交给政府”、“劳动最光荣,脱贫最自豪,孝道最美丽”。他坚持精心谋划,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立足村情,利用滁州学院优势,协助争取多方资金,谋划发展了甲鱼养殖、藕虾混养、扶贫车间等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就地解决就业,提升村组织自我“造血”功能。他坚持扶贫实效,提升群众获得感。脱贫不脱贫,增收赋能最科学。针对致贫原因,结合“十大扶贫工程”,制订落实一户一方案,看病、上学、危房改造有补贴,产业发展增收和学技术两不误,群众获得感骤升,脱贫致富信心爆棚。三载扶贫,村出列,户脱贫,不负初心。
  定远县大桥镇义和村党总支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 鲁从春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张文斌、郑晓华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