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学院驻望江县雷池乡三河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
从“村里来了个镀金的大学老师”,到村民口中“真心实意为村民扶贫助困的汪书记”,铜陵学院团委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副主任、该学院驻望江县雷池乡三河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汪春阳花了31个月的时间。
作为我省第七批先期选派帮扶干部,2017年4月,汪春阳驻望江县雷池乡三河村开展扶贫工作。为了顺利实现了三河村“村出列,户脱贫”,他俯下身子,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用绣花的功夫让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落实,用好脚力、脑力、笔力和眼力,当好青春扶贫的答卷人。驻村以来,汪春阳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并被望江县委、县政府评为2018年度“优秀驻村扶贫工作者”,2019年10月被评为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选择是因为热爱,扶贫是因为情怀”。说起与扶贫工作的结缘,汪春阳直言,这是一份深埋内心的故乡情结。原来,农村出生的汪春阳一直对家乡的“双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一到下雨天就泥泞的村组路,以及村里的老黄牛都难以忘怀。恰逢2016年汪春阳带队赴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进行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他被当地脱贫攻坚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举措所感染,尤其是走村入户时,贫困户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连连叫好的场面,让他动容不已。所以在学校组织选拔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时,汪春阳主动报名,经过层层选拔,如愿到三河村扶贫。
然而,基层工作不同于机关、不同于高校。为了快速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到任之初,汪春阳每天走村入户,查看村民村情,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了解村民实际困难和发展意愿。
首先,他坚持用好脚力,上户走访调研实情。2014年,三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36户1265人,贫困发生率达到21.88%。村集体产业薄弱,没有一个足以支撑的产业。鉴于此,汪春阳坚持上门走访,听取贫困户对村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群众对村发展的愿景、党员对村发展的看法,同时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落实落细。
其次,他用好脑力,因地制宜厘清思路。三河村共有土地面积1.119万亩,可利用水面达500亩,土地肥沃,但是基础设施不畅,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和大豆等传统农作物。汪春阳和工作队、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查阅资料,听取建议,讨论研究后,制定了三河村2018年~2020年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如今,三河村的瓜蒌产业每年约带动40户贫困户脱贫,175亩瓜果蔬菜大棚成功建成并运营,每年产值100万元。道路不仅完成11千米主干道拓宽,甚至完成组组通,路灯亮化了,农田水利方便了,环境逐渐美起来了。
再次,他努力用好笔力,营造干事创业氛围。三河村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而汪春阳恰好在这方面比较擅长。面对上面政策文件,汪春阳开会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解释,面对基础档案,与大家一起填写扶贫手册、完善一户一档,面对督查评估,汪春阳教大家填写表格,录入系统数据,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办公效率和办公能力。同时,汪春阳还完善了村级宣传栏、党建文化栏,打造出一批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渲染出立志脱贫的良好氛围。
最后,汪春阳坚持用好眼力,补足村级工作短板。村级工作较为复杂,除了扶贫,还有党建、民政、计划生育、秸秆禁烧、土地规划等。作为外来驻村力量,汪春阳能够及时发现村级工作短板,及时纠正,在党建、扶贫、计划生育等各方面建言献策,把稳发展方向,提升村级治理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三河村,可谓旧貌换新颜,2017年底经过省第三方监测评估,三河村脱贫188户576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9万元,完成村出列。2018年脱贫21户81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48%。现在三河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40万元左右。瓜蒌产业、果蔬大棚、光伏电站等在村集体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汪春阳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并获望江县委、县政府授予的2018年“优秀驻村扶贫工作者”称号。“能够见证三河村从贫困到小康的华丽蜕变,是我的的荣幸,今后我将不忘初心,继续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扶贫之路添砖加瓦,让更多的贫困户走出困境。”汪春阳说。

汪春阳(左)在走访贫困户
点 评
用行动践行青年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汪春阳作为90后的年轻教师,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到我村扎实工作,体现出坚强的党心和毅力,且在村里各项工作上献计谋、给建议,与我们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融为一体,把村里的事就当做自己的事,体现出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曾经我以为他是一个书呆子,但事实证明,他非常接地气,贫困户都喜欢和他聊天,我们也很喜欢他。作为高学历的年轻一代,他用智慧和辛劳完成了使命。
望江县雷池乡三河村党总支书记 朱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