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林:真抓实干 铺就群众幸福路 计宏亮:扶贫路上 惟有矢志前行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2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25期  下一期
夏桂林:真抓实干 铺就群众幸福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11-06 10:21:34

  作为省第六批和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夏桂林连续两届担任国家级重点贫困村霍邱县长集镇大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四年来,他远离城市的繁华,舍弃家庭的安逸和亲情的陪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始终战斗在大墩村脱贫攻坚第一线,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挖穷根、谋思路、找出路,守得初心,担得使命,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巢湖学院驻霍邱县长集镇大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党建就是促发展,组织强,发展才有可靠保障。驻村以来,夏桂林认真履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抓党建职责,把学习、宣传党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当作首要任务,悉心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在心,着力提升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大墩村地处城东湖行蓄洪区,是长集镇最偏远的乡村,易旱易涝,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真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双基”建设是摆在他面前必须要抓紧解决的难题。四年来,争取各级财政及社会“双基”项目资金1600余万元,完成15千米村组道路、1.3千米沟渠初砌清淤、3座提排水站、5口大塘和大小409座涵、闸、生产桥等基础设施和“农村自来水户户通”、电网改造、道路亮化、卫生室修建及村部重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村内软硬件设施方面得到明显,服务功能全面加强。
  大墩村地理条件差,群众基本靠种植水稻和务工为生,勉强维持温饱,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有产业做起来、特色强起来,群众才能富起来。四年来,争取帮扶单位产业帮扶资金35万余元,持续推进“50只鸡10只鹅”帮扶措施,并着力实施高校后勤农产品“定向采购”,整合资金150万元,流转村内100亩土地,建立大墩村特色产业养殖基地,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养殖规模由2014年的不足50户发展到现在的年均200户,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余万元,贫困户特色产业发展比例达到8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我想富,我要富,我能富”的底气十足。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支撑,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因为村庄合并、干部变动等原因导致集体资产家底不清、产权不明,资产出租、出让随意性大,合同签订时间长等问题,大墩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空壳村”。为破解这一难题,夏桂林和工作队、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干部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深入村民组,走访干部、群众,登记造册,全面摸排资产状况,同时逐步收回村组大塘、自留地,重新对外发包,盘活老旧资产,加大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企业,创办集体项目。
  教育扶贫是高校开展扶贫工作的优势和着力点。驻村后,他积极协调学校加大对霍邱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本村高中毕业生报考巢湖学院,帮助落实学费减免、推荐勤工助学岗位等。三年来,协调学校免除两名大墩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年学费,资助霍邱籍全日制在读贫困大学生五百余人次,提供各类奖助学金一百三十余万元。创办“汤山爱心学校大墩村分校”,连续三年组织优秀大学生到村开展义务支教,为村内两百余名留守儿童提供爱心服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先后联系学校科技处、霍邱县科学技术局等单位专家到村“问诊把脉”,解决农户在农业、养殖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相继组织校团委、校工会和大学生艺术团等部门赴村开展送文化、送温暖、送医疗活动,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扶贫励志教育,邀请村民何道权等能人大户为群众传经送宝,强化产业大户在脱贫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村出列了,老百姓脱贫了,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夏桂林作为“第一书记”满满的是欣慰。

点评

办实事  解难题  真了不起

  提起夏桂林,五十多岁的村干部陈礼平总是会肃然起敬地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感慨道:“夏书记虽然是来自城里的大学教师,但是他作风硬、能吃苦。每年夏天那么热的高温天气,别说城里人,就连我们这些庄家汉都热得受不了,他却能每天坚持下户访民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是了不起。”
  大墩村老支部书记肖学之退休后非常关注村内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他说,夏书记连续三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到村开展支教活动,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也让村民群众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
  长集镇党委书记杨军章表示,“夏桂林在村任职四年来,注重‘志智双扶’,将帮扶单位人才教育优势资源引入大墩村,帮助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改善公共服务,每年定期开展爱心支教、文化下乡和科技支农等活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贫困户脱了贫,贫困村出了列,村民群众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原来的重点贫困村变成了美丽幸福村”。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