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周慧子,灵璧县第一中学高三(29)班学生,爱好阅读写作。
在我心里,文学象征着一种真实,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作为理科生,文学是我生活中除去数字之外的光芒,而它们的相互碰撞同时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惊喜。很多人认为文人多侧重于感性,其实不然,创作同时会赋予创作者更加理性、全面的考量。
文学在我心中天然去雕饰,神圣去皈依,它会陪伴我一生,如繁星般照亮我,那星光与我所希冀的自己有着相同模样,从容不迫,且行且歌。
九 月
9月,宣告着夏季的终结,尚未退去炎热,但它已经拉开了新学期的大幕。曾经的我总觉得这是一个“不幸”的月份,然而今年,我却突然从这“不幸”中窥探出一束希望的光来。
这个9月,我想好好说说关于“学习”这个离我们很近且会伴随我们终身的东西。
首先,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狭义的词汇。它所指的不只是我们长达12年的应试教育,而是我们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之时就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若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就能发现,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知识教育,也不只是为了“应试”而已。若耐心研读教育家们说的话,不难知晓,他们想表达教育给予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逻辑,不单单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应付一道道学习上的难题,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们能使我们应付生活中的一头头“野兽”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优秀的人善于学习,我很羡慕身边那些优秀的人,他们身上有一些特质,比如冷静,比如执著,比如强大的自制力和坚定的目标,这些特质往往决定了他们事事都能办得出色。每每看着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庸的废物,遇到难题总是无从下手,做大部分事都是三分钟热度,知道自己不该贪玩又总是贪玩,面对未知茫然无措,针对别人的问题可以高谈阔论却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一团糟。到底是怎样落入平庸之海?
我是一个想到什么就会做什么的人。不为了别的什么,仅仅是因为我想,我觉得这没有错,直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但我又懂得了一些别的东西:我们也有自己该做的事。我的父母知道我的性格,所以他们在我不甚过分的前提下往往会顺着我的性子,不是因为溺爱,而是他们想让我尝试过之后自己去发现哪些是对的或者错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固然没有错,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却是一桩罪过。我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有权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作为学生,妥帖安排好自己的学业是我的职责,也不全是,更多的是想成为我所羡慕的那类优秀的人。
可是学习多苦多累啊,但如果你的理想不在于此,或者你并不把自己的理想当回事儿的话,没有人会责怪你现在的安逸,同样的,也没有人会为你现在的安逸负责。这里又要提到我爸,他说他不要求我很拔尖,只要我努力拼过一把,即使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都没关系,大不了承认自己不是这块料,但前提是我要努力。
扎克伯格说:“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会成功,想法并不会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当你行动时,想法才会逐渐变得成熟,你要做的只是开始。”是啊,要开始的话,不妨从现在开始。先开始做,然后慢慢找到好的方法、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就像俞敏洪说的那样,一开始不过是想考个大专学校,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学习之意义在于何处呢?《论语》中曾有记载:子路问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曾是“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而孔子却道,所以他讨厌没有学识而狡辩之人。我们应当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为修其身,为养其心。我们的获得,并不应当拘泥于名利。孟子言:“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若不争利,我们应当有怎样的目标呢?所以孟子曾说过这样一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为学者的坦荡。被列为“四书”的《大学》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学习是为眼底清明以洞悉世界、是为心中无扰以悦享生活、是为志在高以不惧山海为远、是为魂在深以无畏天地此间、是为抬头窥得的星云和俯身拾得的花叶,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坚定眼神,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赤子之心。如山间隐晦的云雾,如月夜花盛放的片片皎洁,潇潇细雨踩着仙人的拂尘潜入每一个奋斗之人的梦里。学习之事,总是会在沉静中踽踽独行,却又总将心境置于繁花似锦的热烈。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结果总那般奇妙美好,若为利是崇高,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你看学习之人,他们胸藏文墨虚怀若谷,他们腹有诗书其气自华,他们的灵魂流淌着清泉汩汩,心灵陌野葳蕤如诗,学习于个人之价值,在于境界的提升、个人的完善,否则也谈不上自我的解放。而于国家而言,我们这一辈的教育,是前程,是希望。
你可还记得钱伟长曾说过的“国家需要的就是我的专业”?你可还记得中国首位女飞行员曾宣告的“我学习开飞机,就是为了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女性不仅能在地上走,还能在天上飞”?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精神,过最朴素的生活,怀最崇高的理想。“学到不怨不忧处,胸中多少洒落明莹,真如光风霁月,无一点私累”。我们是梁启超先生呼唤的中国少年,是鲁迅先生期待的摆脱冷气之中国青年,当弃平原之尘埃,取高山之烟霞。
言至此兮,意未尽乎。愿学得一些,心中常燃一盏灯火,以伸展翅膀,足够飞翔,披星戴月,矢志不忘。只道是春风得意之时,当快马加鞭,而尽收眼底的风景,宜娓娓诉说。
孤 独
我喜欢黄昏时的这座小城,若是没有阴翳,霞光确实能染红西方的整片天空。被光照耀着的那方土地,连带着它所包含的事物,都平添了几分柔和之感。若是此时绕着校园走过一圈,路过教学楼的黑板报,路过园子旁正在生长的葡萄;路过日光,路过曾经的我;路过斑驳树影,路过曾经的我们。也不知是错觉与否,这世上许多美好事物,总使我心中升起几分难过。或许是因为它们如同触不到的愿景,又或许是自己会在这些美好面前,哀恸着自己的难堪。
我想,我们的灵魂已经孤独很久了。
随处能见的是我们很多人可以融洽地聊着同一个话题,可我却又时常觉得,我们依然分属于不同的领地,咀嚼着难以下咽的欢愉。我曾认为,把自己推进喧闹里就可以看起来合群,然而于此许多相似的氛围里,又觉孤独才是所有人的共鸣。此二字,听来或惹人伤怀,却总也透着几分英雄色彩。虽然人的孤独一开始往往是出于被迫,但若是能从这种被迫里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对世界、对自我更清晰的认知,比如更深刻的思想,倒也算是值得。
孤独是门艺术,啃噬着我,又恩赐予我。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孤独,应该不是标榜个性,将自己从世界中剥离出来,而是即使身处霓虹光影间,也能找到一个角落安放独属于自己的执著,或者别的一些情感,比如骄傲。我们需要一个空间,来平衡自己在日常交际中可能感受到的不适;也需要这样一种能力,使我们不致于惧怕孤单。但我决计不支持为了孤独而选择孤独的人,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问一遍自己:你是否需要一个同伴?如果“是”,那么与相处融洽的朋友为伴自然也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是做出符合自己真实心意不会使自己感到为难的选择,刻意逃避或者刻意贴近都会显得没那么必要。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是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