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千年古镇有巨变
□淮北市第七中学高二(5)班本报学生记者 卢文丽
辅导教师 朱良启
国庆节刚过,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气候宜人。我们10位学生记者踏着晨光聚集在一起,听着悦耳的歌曲,怀着久仰的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临涣古镇——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说熟悉是我经常在各类媒体上见到对临涣古镇的报道,而陌生则是我还没有涉足其地,对这块土地充满了向往之情。在路途中,我看到专门开往临涣的新式电动公交车,记得一两年前我在县城看见开往临涣的公交车仍然是以燃烧柴油作为动力的,行驶中车后会排出黑烟,气味难闻,很是污染环境。听随行的指导老师介绍,现在乡村公交车已全面改成这种新式电动汽车,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增加班次,给乘客提供了舒适、方便的出行环境。
刚刚驶入古镇街头,迎面一块“新时代实践基地”的大标牌映入眼帘。我了解到,临涣之名源起涣水,兴自春秋,名镇淮海,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文化,600多年茶文化的古镇。想详细了解还要深入里面,我们没有停止步伐,继续前进着,来到有着历史遗迹与文化的几条街道,漫步其间,墙壁上那一个个历史故事,仿佛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那一个个真实的古迹,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古镇临涣历史达数千年之久,它见证了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历尽沧桑,如今仍有土夯的古城,春夏之际,城墙上林木葱郁,逶迤数里,成为临涣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临涣城址榜上有名,成为新晋“国保”,临涣城墙成为国保单位可不是凭借幸运:它是我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变动的古城,是我省保存至今规模较大、较完整的历史古城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遗址,我们漫步城垣,秋风送爽,秋叶沙沙,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古城的悠悠历史和今昔变化,如今在国家的重视和帮助下,临涣古城的文物保护走向了更加完善的道路,已经成为临涣乃至皖北的一张旅游名片。
一杯茶让临涣人旷达闲适而淳厚。是的,说临涣就不得不说茶,临涣是江淮地区闻名遐迩的茶镇,,闲暇时节到茶馆品茶已经是这个有着古韵的小镇人们离不开的生活方式和精髓,我们听那里品茶的老人说,古镇现在还有16个茶馆,茶馆使用的不是茶叶,而是专门选自100千米以外的六安的一种红茶梗,经临涣回龙泉水彻泡变得回味无穷。他们说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到忙碌中的休闲惬意,忙中偷闲,一群人在一起唠叨家长里短、陈年往事、古今变化。人们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以前相比,茶馆的功能也发生了大变化,以前主要就是喝茶聊天,而今当地政府和百姓赋予聊茶馆许多新功能:茶馆成了“调解说理室”,让有纠纷的双方当众陈述纠纷原因,茶客们依法据理进行调解处理。茶馆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室”,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茶馆这一阵地定期向百姓宣传党的各种政策。茶馆还是娱乐室,里面有淮北大鼓、柳琴戏和其他小曲艺共前来旅游休闲的人们点唱……看上去人们仍生活在慢节奏中,茶馆里坐满品茶的茶客。一杆旱烟,一壶棒棒茶,悠然自得,实际上和以往相比早已有了崭新的内容。
一路参观,一路聆听,心潮澎湃,感受着千年古镇的古韵与新风,感受新时期古镇的巨大变化,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社会不断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不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所要实现的目标吗?
茶楼的变迁
□淮北市第七中学高二(1)班本报学生记者 朱思仪
辅导教师 朱良启
临涣镇,古称铚,又名古茶镇。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春秋时期的土质古城墙历经风雨考验,迄今依然屹立在古城周围,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足见其坚固和后人对它的保护。现在的临涣古镇因为发展迅猛,曾荣获“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等荣誉称号。作为临涣古镇的名片,除了古城墙以外,驰名方圆百里的还有临涣的棒棒茶、马蹄烧饼;更有一处闻名全国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文昌宫。
曾遍布临涣古城内的茶馆印证着古镇的历史,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聚集地,馆内有准北大鼓、评书、柳琴戏等地方曲艺供人们欣赏点唱。当然,茶馆最出名的还是其特有的棒棒茶,用特有的红茶梗和临涣特有的回龙泉泉水泡制而成,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可以消油去腻,是众多老茶客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享受。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临涣茶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发展的历程,价格从以前的八分一壶到一角一壶,再到至今的五元一壶。作为大众经济的部分和大众文化一定的载体,在这一历程中,临涣茶馆从数量的增减、场地分布的变迁、经营特色的改变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原来茶楼遍布临涣镇,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街道的改变、房屋的拆迁,到今天茶楼只剩16个了,其中最好喝的便是敦煌庙茶楼了。茶楼共有两层楼,一楼是表演戏曲跟喝茶的地方;二楼是包间,供人们打牌娱乐所用。茶楼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茶楼的门面简陋陈朴,有旧式的三开或多开页、褐色厚重的木板门。古旧的铜门环,精细的透窗雕根,刚劲的黄旧横梁。室内经年烟熏火燎黑乎乎的。房梁上挂了各式各样的油纸伞,乡土气很浓。里面的架子上摆了古色古香的茶壶有着编码,经常来的顾客有着属于自己的茶壶并且租的价格会便宜一些。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楼里的人只有中老年人了,劳作之余过来喝喝茶,与茶友们一起逗乐打发时间。与现在时代相结合,茶楼里面还举办了以前从未举办的禁毒活动宣传,茶馆文化越来越被重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参观过茶楼,品过茶香,我们又到位于老城中心的文昌宫,现在这里已经建成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内设有总前委旧址原状陈列、史料陈列、实物陈列三大部分,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年来,由于政府的积极措施,加大对该馆的资金投入,改善了条件与馆内设施,使得旧址在藏品管理和科学研究、提升文化影响力与社会服务取得重要成果。从展览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初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战争胜利而做出的丰功伟绩,正是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国家今天的幸福、安定、繁荣昌盛。作为青年一代,继承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镇迎来特色游
□淮北市第七中学高二(3)班本报学生记者 丁小雨
辅导教师 朱良启
临涣镇雄踞在隋唐大运河之南,浍河之北,临涣古城建于汉代,早在秦汉时期临涣已成为集市,隋唐时期成为贸易中心,店铺和商贩分布在城内长达数里、纵横交错的八条街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
临涣镇是我省历史文化名镇。临涣镇在元朝以前一直是郡县级城市,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它是宋国的铚邑。那时候,战争频仍,铚邑地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为提防入侵,宋国修建了一座土城墙,随着历史斗转星移,城墙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临涣古城的亮丽风景。在这座古老的小城里还保留着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旧址及纪念馆。淮海战役开始前,这里是中原野战军司令部驻地。同时,临涣古城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是江淮地区闻名的古茶镇,临涣茶馆始于明代,独具地方特色。临涣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浓厚,是旅游的好去处。
近日,我们一行人到临涣镇采风,第一站参观的是文昌宫,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是历代当地文人聚会、讲学的地方。虽历经风雨,至淮海战役时,还有前后三进庭院,合瓦望砖,重梁抱柱,雕花门,方格窗,三级台阶,青砖铺地。整座院子的地基是用土筑起的一个高台,比周围高出一两米;南北长81米,东西宽36米,呈长方形,北边较南端略宽。淮海战役打响后,文昌宫作为淮海战役指挥部,北院为总前委指挥部会议室、秘书处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首长的住处,东跨院为伙房和后勤处,南院是参谋处、作战处、机要室、通讯处等旧址。今天,文昌宫已整修一新,陈列着有关临涣历史的文物和总前委用过的地图、马灯、发报机等革命文物,睹物思人,这里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缅怀老一辈无产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红色圣地。
进了临涣古镇,不品茶香等于没来。在当地团委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一眼望去,屋子里坐满人,大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们成桌地坐在一起,悠闲自在地喝着棒棒茶,这些老人都是些老茶客,茶馆品茶闲聊是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老人说,临焕人的饮茶习俗始于明代,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茶馆的茶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唯一性,临涣当地不产茶,而是专门取自几百千米以外的六安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这种茶梗经临涣特有的泉水沏泡,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六安的棒棒茶与临涣的古泉水达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结合。听茶馆老板说,临涣人爱进茶馆是因为临涣人喜欢“摆龙门阵”。什么话题都有,涉及时事、社会、文学、艺术、哲学等。有的茶客默不作声,只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茶客们在这里可以一边品饮棒棒红茶,一边海阔天空,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实为人生至乐。
临涣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浮躁,虽然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感受到临涣人的知足与淡然。今天的临涣镇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形势下,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被评为“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镇”为新起点,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省级健康小镇,全力争创3A级景区。持续推进临涣老码头、街道立面改造、石板街恢复、古城墙开发保护、南阁街古建筑修复、部分古迹复建等古镇项目建设,形成文昌街——临浍路——南阁街——淮海路的游客环线。鼓励与旅行社合作,全方位推介临涣镇历史文化,全面打造临涣古镇特色旅游业。现在的临涣古镇在省内外已经是知名景点,旅游业初具规模。
勿忘历史和革命先辈
□淮北市第七中学高二(10)班本报学生记者 王 硕
辅导教师 吴 敏
临涣镇,又名古茶镇,飘香的茶叶、淮海战役总前委,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它声名远播,如今的它以“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镇”为新起点,生态宜居,文化和谐,古镇焕发着新光彩。
文昌宫,一座记载古镇文化的建筑,存放着近至明清、远到春秋战国的古文物,岁月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了无数的痕迹,也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魅力。这得益于当地及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临涣古城出土的各种文物保存完好,并且进行完善、合理的陈列,同时临涣古城的城垣和建筑结构也都得以较好的保护,保存较为完整。但是更加吸引我的是挂在墙壁上那一张张关于淮海战役的介绍,诉说着那段艰苦却荣光的岁月。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共和国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场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共持续了35天,是解放军牺性最严重、歼敌数最多的一场战役,也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毫无疑问是令人骄傲的,因为它为以后全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它也是让人沉重的,甚至是令人悲痛的,战争所带来的伤亡人数太过庞大。
看似战争已离我们远去,可展室内的物品又一次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几张信纸,破损不堪,记录着淮海战役的炮火;古朴破旧的灯台,展示着过去年代艰苦的环境;锈迹斑斑的弹夹,简易的独轮车,军民齐心协力、奋勇抗敌的场面如在眼前。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迸发出的积极进取的决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环境艰苦,精神振奋。在文昌宫正中央,摆放着一面党旗,阳光下鲜红美丽而耀眼,鼓舞人们永远向前。
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才带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临涣古镇焕新颜。70年,从以前的泥泞小路到现在的柏油马路,从以前的茶楼闲事到现在的茶馆说法,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古镇特色,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化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这一幕幕的变化让我由衷感到作为当代青年的责任感,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更要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本版配文图片由赵健、李永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