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支教
大学教授走上小学讲台
□本报记者 张 华
通 讯 员 陶 陶
为了充分发挥援疆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9月24日,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执行办公室再出新招,援疆支教指导教师王运红教授走上和田市阿热勒小学讲台,为三(1)班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小学英语精品示范课,把最优质的教学片段留在了阿热勒小学。援疆支教执行办公室全体成员、阿热勒小学全体顶岗支教学生参加示范课演示活动。
王运红本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精心准备,深情投入,结合生活实际,对初学新词、新句型,通过示范朗读、学生领读、互动问答、课堂板演、板书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学生既认真地听又扎实地学,教学秩序井然,课堂气氛活跃。
课后,王运红与听课顶岗支教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了自己总结的英语课堂教学六条建议。顶岗支教的美术设计学院2016级学生刘梦云说:“王老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课堂把控力很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的实质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王运红是淮南师范学院派出的援疆支教指导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曾在中学从事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说:“如果担任一个班的授课教师,最多能教好几十个学生;如果能带出一批合格的顶岗教师,就能教好一大片学生。”
根据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执行办公室的工作计划,今后将继续创新顶岗支教教学指导方式,切实提高顶岗支教指导实效,进一步提高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援疆者说
心灵的会师
□通讯员 陶 陶
9月13日0时39分,满载93名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师生的Z40次列车抵达嘉峪关。我走下火车,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深情地眺望着离嘉峪关不远的酒泉,那就是我父亲年轻时当兵和奉献的地方。
我的父亲于1968年初当兵,1982年转业,主要在甘肃酒泉戈壁滩某地空军部队工作。其中几年在一个“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满山跑”的山坡上工作,长年饮用地下水,很难吃上蔬菜,最大的困难一是早晚温差大、二是长年风沙天昏地暗。父亲在那里吃苦了15年、锻炼了15年、成长了15年。父亲把他最美好的青年时代献给了国防事业、献给了祖国的西部。
父亲回忆起一个细节:“年轻时当兵要吃苦,也吃沙吃土。酒泉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有一次母亲探亲带了一捆葱,居然被奉为至宝,战友们用它包饺子,乐呵了好几天。”
父亲当过士兵,做过军官,当过法官,当过国有企业高级管理者,还当过律师,人生经历十分丰富,所有的经历都是美好的,但最值得回忆和常被父亲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甘肃酒泉当兵的那段经历。直到现在,父亲还经常念叨党和国家、上级和战友对他的好,在手机里,最活跃的群就是他的战友群,在亲友的宴会上,最喜欢谈的就是他在酒泉当兵的经历。
父亲常对我说:“一个人吃点苦、受点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等你老了的时候,你会发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的经历才是最值得回忆的经历。”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想,中年也一样。今年春天,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援疆支教申请表,校党委、机关分党委、宣传部党支部给予了我莫大的信任、关心与支持。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和93名师生一起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为建设大美新疆添砖加瓦。我的父亲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西部,我也要一样,把自己青春智慧献给援疆支教事业。
在嘉峪关火车站,我和站牌合了一张影,在合影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英姿飒爽的父亲。今天,我们父子在这里实现了心灵的会师,我们都有一项共同的任务,那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