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 畲族民歌校园传承 图说新闻
08版:视觉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0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05期  下一期
国家级非遗 畲族民歌校园传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傅 军 发布日期:2019-09-25 09:44:54

  畲族民歌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80岁的蓝开友于2011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当地唯一的省级畲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宁国市云梯畲族中心学校将畲族民歌列入校本教材,进课表,进课堂,1992年开始跟着蓝开友学唱的该校教师钟根荣与蓝开友一起当起了小学生的指导教师。蓝开友于2002年退休至今仍然坚持义务做着畲族民歌的传承教学。
  8月29日下午,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白鹿村,蓝开友正在教四名前来求教的小学生畲族民歌《畲乡好来畲乡美》的唱腔及相关肢体语言,生动、自然地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传承。
  畲族是个善歌的民族,畲族文化特别是畲族民歌是我国丰富文化资源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这些无字的民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演唱者通过特有的畲族语言和独特的唱法,表达了对本民族的热爱,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陶冶,热爱家乡的情感会油然而生。
                               □本报记者  傅  军/摄

  蓝开友向小学生传授畲族民歌的唱腔及相关肢体语言

  钟根荣(左三)与青年音乐教师(站立着)带着学生们跟着蓝开友学唱畲族民歌

    蓝开友手捧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和多年来汇编成册的畲族民歌歌本,希望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唱着畲族民歌,跳着竹竿舞,开心快乐的大课间

  穿上畲族民族服装赶排节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