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家校(园)共育不再难
10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0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01期  下一期
数字化让家校(园)共育不再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9-18 10:52:12

“家校(园)共育”巡回研讨会暨安徽省首届家庭教育论坛举办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推动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做好“家校(园)共育”工作,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7月12日~13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安徽青年报社等相关单位,在合肥举行“家校(园)共育”巡回研讨会暨安徽省首届家庭教育论坛,共同构建有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本次研讨会汇集各方教育专家,带来不同主题的讲座分享。全省各市、县(区)教育局领导,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分管德育或家长学校副校长,班主任代表,各市、县(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以及相关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机构负责人等500余人参与会议,现场聆听、交流与分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兼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玉乾、安徽青年报社社长汪小雅出席会议并致辞。许玉乾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来安徽参加这样的大型家校(园)共育研讨会,希望能与各位参会人员一起,推动家校(园)共育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目前我国多地家校(园)工作处于合作状态,要想实现家校(园)共育这种理想状态,需要教育工作者从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上,不断努力和提高。”
  为宣传推广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分享参会代表在教育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本刊特开辟专刊,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标志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教授,现场带来题为《家校合作:让每一个孩子未来都精彩》的报告。他用丰富而又贴近生活的事件、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给参会者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把教育寄托给学校,孩子的人生注定失败”“欠缺优秀家庭教育的人生注定是灰色的”“家庭是重要的资源,家长的缺席同样会带来教育新的不公平”……为了阐释这些观点,赵刚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通过分享真实案例与典型教育故事,从多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赵教授指出,传统教育强调师生关系,现在已经转变为家校关系。在互联网时代中,学校功能在衰弱,家庭功能在加强。人类未来的教育趋势是强制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与个性化、自由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因此,没有家庭参与的教育体系必定问题丛生,家长没有任何借口缺席孩子的成长。好的教育,一定是家校合作。做好家校(园)共育工作,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规律。

科学育儿,重在家长

  “你们的孩子,从你们而来,但不是为你们而来”“成为孩子的朋友,是家长的最终归宿,也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的品质决定着孩子的品质,什么样的家长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会议现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德玉教授金句频出。
  孙教授以近期发生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用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现状,在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见解。针对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提出的: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孙教授表示,“事实上,禁止微信布置作业,禁的不是家校交流,而是禁止通过这种即时通信方式,把本属于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推卸’给家长。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他强调了家庭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人本观,提出了家长要“淡化分数、不求名次”的原因,更指出了家长需要转变观念。只有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科学育儿,关键在家长。

家校(园)共育,一键解决

  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强,针对家校共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难题作了题为《数字化背景下家校(园)共育的有效途径》的报告。他指出,家校(园)共育难就难在“有共无育”,教师缺能力,家长缺方法。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家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的“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就是要借助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优秀专家资源和《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国家卫健委《青春期健康》杂志、《幼教365》等平台的专业力量,让学校有抓手、让教师有资源、让家长有方向。
  他强调,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之所以能够实现“一键解决”,并且同时能够做到“共育对象一个不少、共育内容一步到位、共育效果一目了然”,主要是因为依托了专业的数字化平台,让学校一分钟就有了自己的“手机上的学校”,使得家长和学校打破空间联成一体,通过每周专家视频直播、亲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的共育内容来实现。据了解,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接下来将在安徽省遴选一批试点校(园),这将有力推动安徽省“家校(园)共育”工作的发展。

“新家庭教育”:让所有家庭都成功

  会议现场,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就区域如何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分享了“邗江路径”和“邗江经验”。“让所有家庭都成功”是何局长的核心理念。他指出,2016年,邗江区就在全国较早的提出了新家庭教育概念,并结合各学校特点,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活动,从“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到百草园幸福父母学堂、幸福儿童学堂的建立,再到新家庭教育实验的系统建构和实施……2017年11月,邗江区在全国首创“新家庭教育实验”。
  2018年,邗江区先后发布了《新时代“好老师”指南》、《新家庭教育实验“好父母”指南》和《新家庭教育实验“好学生”指南》,每一份指南,都涵盖不同部分的内容,如“好父母”指南包括“做最好的自己”“与孩子共成长”“家庭是爱的港湾”“学校是家庭联盟”等四部分;“好学生”指南分为个人生活篇、学校生活篇、家庭生活篇、社会生活篇等四部分。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主体作用和社会教育参与作用,着力提升教育品质,创响‘学在邗江’教育品牌,影响社区、社会大环境,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何局长表示,这是“新家庭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和家长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孩子入园,家长入校”,在会议上,宣城市第一幼儿园园长朱春华对家园共育有着这样的清晰定位。作为安徽省第二批加入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的幼儿园,“如何抓住项目契机,多方协力让园所‘家园共育’再上一个新台阶?如何调动家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携手特殊家庭?如何有效利用家长、社会资源?”这些都是她要思考的问题。
  在她的带领下,园所成立领导工作组、教师工作组、家长工作组,同时领导工作组每月一计划、每月一总结、每月一交流、每月一汇报,确保制定详细实施计划,遇到问题立马解决,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机制。
  朱园长介绍说,不断优化教师家庭共育专业能力,通过“幼教三六五”等宣传平台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多方开展亲子活动,在开展各类亲子活动时,还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差异,督促和鼓励相结合,力争让每个能影响孩子的家庭成员都能提升育儿水平,达成教育理念上的共识。通过项目丰富的资源和内容,和家长共同为孩子托起明天。她坚信,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将会全面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

家校应该像一双筷子

  会议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岳峰小学校长谢清田,对岳峰小学的家校共同体探索之路做了深入的阐述。岳峰小学位于“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目前是“一校两区一园”的办学格局,并以“峰文化”筑牢育人根基,坚持三主体育人,构建了“四级管理、区域联动”家校共同体模式,形成了“学校家委会为引领、年级家委会为组织、班级家委会为核心、片区小组为主体”的四级管理网络,按照就近与自愿原则,形成片区联谊小组,开展片区教育活动。
  谢校长介绍,每年的新生入校后的一周时间,首先开展家校互访行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比、反思。学校倡导每个片区每月组织一次片区沙龙活动,共享育儿经验、破解育儿难题。基于数字化家庭教育的实践,学校通过智慧校园实现家校沟通的及时化。校长信箱、亲子之声、《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直播课堂等,成为交流学习的重要载体。
  学校的大门永远向家长敞开,家长驻校、家长开放周、家长评教常态化运行,家长义教、家本课程多元化助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引领,形成温馨共育的大氛围。谢校长表示: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引发教育的内化、激发自我教育的力量。“家校应该像一双筷子,孩子成长中的个中滋味,一起去品尝,他们二者不可或缺,和衷共济!”

□本版稿件由黄世凤、韩如意采写   

会议开幕式现场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    赵  刚教授

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孙德玉教授

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    刘    强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局长    何云峰

宣城市第一幼儿园园长    朱春华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岳峰小学校长    谢清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