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用大爱点亮特殊教育 党建引领 公益先行 艺体搭台 文化唱戏
C7版:庆祝新中国70华诞·尊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9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96期  下一期
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用大爱点亮特殊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9-09 15:57:22

 朱劲松:爱是特殊教育最好的语言

 

   “我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当老师。”今年是朱劲松与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共度的第12年,他先后送走了三届听障毕业生,帮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绽放不一样的精彩人生。9月5日,学校迎来了2019级的新同学。忙着迎新的朱劲松说:“特殊教育没有捷径,爱是做好听障教育的唯一语言,即使你不会手语”。
  学校刚成立时,没有专业手语老师,面对与健全人有距离感的听障群体,朱劲松通过自学,主动找学生练习,很快便和听障学生无障碍交流。学习上,他不仅给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也传授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上,作为班主任的他也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三届毕业生中没有一例退学现象,这在特殊教育中很难做到。“听障学生最容易被社会上不法分子利用而逃学、退学”,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帮助他们分辨是非好坏,细心观察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鼓励他们通过学习立足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为了丰富听障学生的业余生活,朱劲松组织听障学生排练文艺节目。至今,他指导学生表演的舞蹈《水姑娘》、《雀之林》、《醉江南》等已获得省级、国家级汇演一等奖。
  “因为特殊的教学对象,特教老师往往在学校扮演多重角色。”除了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朱劲松更操心学生毕业后的前程。依托个人关系,他帮助2014级工艺美术专业的11名学生在南京找到了合适的岗位。他说:“能帮听障学生找到一份有尊严的工作,才算真正为他们打开了融入社会的大门”。
  采访中,朱劲松笑着说自己特别适合当老师,这辈子也只能当老师,更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特教老师。教育没有捷径,面对听障学生,手语不是唯一的沟通桥梁,唯有爱是特殊教育不可或缺的语言。

 

 

 

杜黎丽:钻研教育让人上瘾

  2012年来到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的第一天,杜黎丽就知道自己属于这里。“特殊教育需要老师有爱、有责任、有耐心,还要有特殊的育人技巧。”眼前花儿般年纪的残障学生,深深地触动了杜黎丽柔软的内心,从此她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一站就是七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入职后,面对4个听障班级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杜黎丽遇到的首个难题就是不懂手语。接受培训,上网学、找同事练,“常常会怀疑自己,感觉自己的双手非常的不灵活。”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在校爱国主义大合唱中,她编排的手语舞《今天是你的生日》获第三名,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师生手语舞表演,还开发制作了搭配手语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杜黎丽坚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种人生都应该绽放,面对一群“折翼的天使”,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必定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每届新生,我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实现基本的独立:一个人去教室,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来我办公室。起初家长听了都不信,说孩子肯定做不到。而实际上,他们适应的速度更快。”
  杜黎丽仿佛总能发现残障学生身上的优点、特长,每次谈及自己的毕业生,她的脸上总是流露出骄傲的神情。他们中,有获2014年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文本处理”项目第一名,2015年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文本处理”项目优秀技能奖,2016年亚太青少年残疾人IT精英赛个人金奖的徐华翔;有获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交通银行杯”全国残联系统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网页制作项目第一名的马宗平,等等。
  作为学校骨干教师,杜黎丽渐渐意识到除了让自己成长起来,更应带动专业发展,团队建设。于是,她在所任教专业里组建了教学团队,通过比赛促进专业建设。她本人在全国“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带领团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夺冠。不仅如此,如今的杜黎丽,也成长为学校教研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督促者,并屡屡获奖。
  教育的过程是实践,也是思考。“‘钻’一件事情会让人上瘾。”采访中,杜黎丽笑说,“在这些年钻教材、钻学生、钻课堂、钻教研的过程中,我像是上了瘾。”六年来,她边摸索,边实践,不断寻找最适合学生、也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技能,累并快乐着。

 

校长访谈

用大爱点亮特殊教育

□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  郑  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省特教中专学校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全校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恪守学校“仁爱、担当、乐学、善教”的教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
  多年来,一批批特教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批批残疾学子涅槃重生、振翅高飞。多少因残致贫的家庭摆脱了困境,多少残疾孩子的父母脸上又重回了笑容。我们所从事的特殊职业教育事业,是充满爱心、充满人道精神的光辉事业,是为残疾学子和家庭照亮前行道路的事业。特殊职业教育教师是一个特别的群体,更加需要尊重、理解和关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特殊职业教育教师和广大教师一样,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