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二十载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是“白衣天使”,也是省青年卫生志愿者。20年来,他们深入大山、乡村、扶贫一线,驻点开展卫生志愿服务,留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青年医疗队”。
8月30日,我省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20周年暨第27(28)期青年卫生志愿者送行仪式在合肥市举行。自1999年开始,团省委、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省卫生厅)着眼贫困地区实际医疗需求,共同开展“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公开招募省直属、市直属医院青年骨干组成服务队赴基层开展医疗、预防、教学等志愿服务,形成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这在全国乃属首创。
健康扶贫,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一条条蜿蜒的山路、一趟趟颠簸的船行、一次次耐心的问诊……一批又一批青年卫生志愿者为偏远贫困地区的百姓送去健康常识、带去康复希望。20年来,我省共招募了26期1859名志愿者,在395个基层卫生单位驻点服务。作为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该计划有效改变了基层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不匹配的状况,助推了我省医疗扶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9月,202名青年志愿者将奔赴30个基层医疗单位,开启新一轮的卫生志愿服务。“一支永不撤走的青年医疗队”继续将崎岖的山路变做生命的坦途。

早期青年卫生志愿者赴基层开展义诊活动

青年卫生志愿者在卫生院查房
“大山深处的1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立医院)副院长虞德才是我省第一批青年卫生志愿者。20年前,他和同事来到金寨县油坊店乡开展卫生志愿服务。
刚到乡卫生院时,虞德才发现,乡里医疗条件很差,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传统送医下乡的模式存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痛点,没有固定帮扶点。“很多百姓做个简单的诊疗,甚至都要跑到十多千米外的县医院,乡卫生院医生少,技术差,也没有设备。我们在当地搞医疗、培训、义诊、教学等,树立长效帮扶机制”。虞德才回忆,他和队友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深入周边五十多个山村,被当地乡亲称为“大山深处的120”。
省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副院长徐阿曼于2000年9月参加第三期“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派驻金寨县槐树湾乡卫生院服务。“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进出槐树湾乡只能凭借三轮车或者船只,从省城出发要花五个小时才能到达”。每逢集市,他便和队友、卫生院医生一起为百姓们义诊,定期探访当地老红军,为他们体检,经常走上数十千米山路上门服务,足迹遍布整个槐树湾乡。
2001年4月至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树锦作为省第四期青年卫生志愿者到长丰县造甲乡开展卫生扶贫工作。“当时的卫生院设备、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当地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普遍”。李树锦和队友们采取“一带一”、“一帮一”带教培训计划,一定程度提高了当地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
当年,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赵甲乡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李树锦等人经常在用过的水里加几滴风油精,防止水馊,下次还能接着用。队员们没有怨言,克服困难,坚守在扶贫岗位。“卫生院没有化验室,我们就自己动手刷墙、布电线……在团县委、合肥市二院的支持下,很短时间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试剂、耗材,建立了能开展常规检验及一般生化、免疫学检验的实验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李树锦说,志愿队还为两百多名中小学教师做了义务体检。
我省第26期青年卫生志愿者姜少伟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到基层才知道,青年卫生志愿者的作用有多重要。很多百姓对疾病知识不了解,有病也不去看,一直拖着,直到拖成大病”。第一次到太湖县江塘乡,基层的医疗状况“刷新”了他的认知:日常保健缺失,医疗基础薄弱,误诊、漏诊时常发生。驻点期间,服务队克服了交通不便、交流不畅、设备短缺、病人流失等一系列困难,开展门诊坐诊、入户巡诊、山区义诊等,为百姓送去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统计,20年来,我省共招募了26期1859名志愿者,在395个基层卫生单位驻点服务。他们共为基层患者做了大小手术3.1万余例,举办各类培训班和讲座827期,义诊、巡诊近26.7万人次,门诊接待量超过61.5万人次,惠及群众506万人次。
这20年正是我省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环境和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医疗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20年。青年卫生志愿者扎根基层、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在基层医疗服务岗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小镇第一台剖腹产手术
2000年5月的一天,临产孕妇秦建萍走进南陵县家发镇卫生院。驻点服务的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医生马少华在例行产前检查时发现胎儿的头部较大,而秦建萍骨盆狭小,不可能顺利分娩。更严重的是秦建萍还患有妊娠高血压,属高危产妇。
一般情况下,孕妇应立即送往县医院,但由于时间紧,秦建萍的身体承受不了路途颠簸,马少华果断决定,就地施行剖腹产手术。由于没有足够的血源,马少华经多方联系,镇卫生院紧急调车,从芜湖市调来血源。尽管医疗设备简陋,但马少华因陋就简,经过紧张、精心的手术,家发镇第一台剖腹产手术成功了,秦建萍顺利产下了一名4.4千克重的男婴。
出院后,马少华和另一位青年卫生志愿者沈涌涛多次家访,指导其产后护理和保健。后来,秦建萍夫妇给儿子取名何贤志。“贤志的‘志’就是‘志愿者’的意思,这是我们为感谢志愿者而起的”。秦建萍告诉孩子,他的恩人是青年卫生志愿者。
2018年,第26期青年卫生志愿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医生雷宇来到江塘乡龙山村。得知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旺患有胃癌,他就每周开车一个多小时上门问诊,送医送药,陪他和老伴闲话家常。“党和政府好啊,青年卫生志愿者好啊,我的病好多了,现在能下地干活、出门赶集,多亏了他们”。
“我们在基层服务期满的时候,为了不打扰百姓,决定凌晨从驻点启程回城。可没想到,天刚蒙蒙亮时,乡亲们手挎着篮子,盛满了自家蔬菜和鸡蛋,为我们送行。当时,我们都流下了眼泪”。这一幕场景让虞德才至今难忘。“不忘医者初心,为百姓做好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使命”。虞德才感慨,20年过去了,尽管当年的很多志愿者如今都走上了医院的领导岗位,但是提起曾经在基层服务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20年来,青年卫生志愿者通过在基层扎下根、沉下心,既输送了技术,也结下了感情。
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队”
董永飞刚到岳西县石关乡卫生院时发现当地医生由于接触病例少,水平有限,对很多病“拿不准”。“卫生院有B超设备,但是很多医生无法通过B超准确检查、诊断颈动脉斑块、乳腺肿块等疾病,一些临床医生对于疾病认识不足,更不知道什么病该往哪一级医院转诊”。董永飞介绍,经过教学帮助,他发现乡卫生院医生水平明显提高,使用设备也更加得心应手。
2017年8月,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郏立志作为青年卫生志愿者到该市谯城区龙扬镇卫生院服务。经过交流,郏立志发现卫生院放射科设备落后,医生影像诊断知识薄弱,他开始手把手做指导。“我从每天拍的片子里选一些和卫生院医生讲解,告诉他们怎么分析片子”。除了教读片常识,郏立志还定期讲解影像设备使用知识。
2017年10月的一天夜里,卫生院来了一名急腹症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后,急诊科医生依然无法辨明病人病因。“我建议患者检查腹部CT,图像显示胰腺肿胀,周围渗出明显,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并立刻将患者转院到上级医院,这样不耽误病情”。令郏立志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几位“学徒”也给出了同样的判断。服务期满回到市里,郏立志建立了微信群,经常线上解答乡镇医生的困惑。
在20年的接力中,青年卫生志愿者们每到一处,不仅为当地百姓解决病痛、送去健康,还为基层医护人员输送卫生知识、健康理念、医疗技术,帮助基层卫生院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他们越发意识到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青年医疗队”才是健康扶贫的重点和最终目的。
搭建更多条生命的坦途
“青年卫生志愿者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近年来,受到志愿精神的鼓舞和感召,李树锦和很多青年医生一起积极打造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春香”爱心团队,继续发扬志愿精神。
近20年来,我省很多医院在做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同时,依托实际资源和条件,纷纷创新孵化本院青年卫生志愿服务品牌,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态化开展“健康伴你行”、“临床康复治疗医疗团队科普下村户”义诊、贫困人口免费“两癌筛查”等项目;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则在太湖县长期驻点开展志愿服务,打造青年医学生志愿者门诊导诊志愿服务等项目……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卫生志愿品牌将青年卫生志愿者的品牌越擦越亮,深化了青年卫生志愿服务的内涵。一些志愿者与基层卫生院建立长效联系,实现基层卫生院随时与省城大医院专家“互联互通”,方便百姓就医。此外,该计划注重将青年卫生志愿者职业发展与服务大局相结合,服务期满后,个人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和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下一步,全省各级团组织将联合各级医疗部门,不断推动青年卫生志愿服务长期化、品牌化、制度化,为提升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有效减少因病致贫、防止因病返贫发挥更大作用。未来,还将有更多满怀责任与爱心的青年卫生志愿者、将健康和希望洒向更基层、更偏远的地方,将崎岖的山路变做生命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