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五维一体”培养新时代“双创”人才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9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9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安徽师范大学:“五维一体”培养新时代“双创”人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8-21 10:05:28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公布了2019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安徽师范大学榜上有名。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构建了“顶层设计,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过程指导”的“五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形成了“三创理念引领,四级平台支撑,五个融合促进,六送举措扶持”的“3456”创业生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该校始终聚焦教师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融互促,着力打造“双创”教育的师范特色,致力于新时代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安徽师范大学现象”。

 

关键词1 抓顶层设计
将“双创”教育纳入党政年度考核中

  安徽师范大学是我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安徽高等教育的“母体”和基础教育的“母机”。为了落实“双创”工作“一把手”工程,该校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组。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党组织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专业负责人和辅导员为成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组多次专题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纳入每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与其他重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校党代会与教代会报告、“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都将创新创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思路、举措进行系统设计。出台《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统筹谋划,推动上级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
  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强化部门联动,学校办公室、宣传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团委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组成员,深入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形成了“党政主管,部门统筹,校院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此外,成立正处级建制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配备独立的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场所。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每年安排专项预算三百余万元,设立学科竞赛、科研与实践创新基金等各类经费项目。

关键词2 抓教学改革
发明专利可直接转换成“双创”积分

  为了提升“双创”教育质量,该校下大气力抓教学改革。
  在2016年、2018年两度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训、进竞赛,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深度融合。
  围绕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实践”三个维度,将“六卓越一拔尖”2.0版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卓越语文教师、卓越司法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化学英才等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制定专门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实行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
  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打造“1+X”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和学分认定制度,加强创新创业优质教材建设。先后编写出版《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创新创业案例库》等校本教材。
  该校推行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在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奖、发明专利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可直接认定为创新创业学分,每年近千余学生获利。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及跨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近两届有10名学生休学创业。设立科技活动奖学金,实施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奖励制度,近三年表彰奖励学生四百余人次。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每届评选表彰10个团队,并向每个团队颁发创业奖学金5000元。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认证,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记载系统。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研活动,广泛开展研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制定《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考核体系。

关键词3 抓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提振“双创”综合能力

  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聘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208人,培育省创业模拟实训讲师认证9人、SIYB师资2人、网创培训师资2人,拥有各类就业创业职业资格证书110人次。此外,聘请校外兼职导师80人,共同组建人工智能、教具研发、文化创意、数学建模、创业实践、创新实践等六支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形成了专兼结合、特色明显、优势互补、校内外共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团队。
  为了提升师资业务能力,近三年累计选派创新创业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一百余人次,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每年邀请两百余名企业家、创业导师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不断提升,入选全国万名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一人、全国首席职业指导师一人、省级“筑梦”创业导师百人团一人;七人获省高校教师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金奖、两人获银奖,学校连续四届获最佳组织奖。
  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出台《教学科研系列各级岗位任职条件(暂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补充规定》、《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暂行办法》等制度,将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可折算科研业绩。出台学科竞赛奖励条例,对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突出成果的师生进行表彰奖励,2018年奖励经费达一百五十余万元。

关键词4 抓平台搭建
实践平台有效拓展“双创”活动载体

  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成为拓展“双创”工作的有效载体。
  构建多维协同的“双创”实践平台集群。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构建“校内外联动,多单位协同,产学研结合,全方位支撑”的创新实践平台集群。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三十多个省级以上高端科研平台,全面开放校内实验室,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发展。共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和实习基地,现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以上16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200余个。校外固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00余个,年均增长10个。
  同时,搭建四级递进的创业孵化平台链条。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和创业孵化规律,搭建“学生——学院——学校——社会”四级递进的创业实践平台链条。学生思创区注重创新创业意识激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双创”教育熏陶。
  依托平台设计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体系。该校建有标准化的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组建创业培训师资团队,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建立“学校+社会”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制。出台就业创业导师聘任管理办法,聘任企业家、单位高级管理人员等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与创业学生结对帮扶指导。该校与奇瑞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海螺水泥、三只松鼠等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培训、项目联合攻关、科研平台创建、文化交流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开展“3+3”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依托部门、学院、社团三个主体,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创业大赛三大系列活动。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等五个创新创业类协会,定期开展“创享未来”、“企业家大讲堂”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活动。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等活动,学生覆盖面达到80%以上。

关键词5 抓过程指导
全程跟踪让指导更系统精细

  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下“四个课堂”联动的培养计划方案,构建校院两级、涵盖从创业意愿筛选到包装孵化的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的指导服务体系,打造融政策支持、机构辅导、资源对接全流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同时,提供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设计开发“创在师大”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充分运用易班、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为学生提供线上咨询、培训与指导。依托校、院两级线下基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和培训辅导。依托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基地,先后开展创业模拟实训13期,培训学员共3600余人。
  深度落实“一站式”精细化指导。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注册登记、遴选和分类指导,提供从创意筛选、项目立项、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风险评估、市场营销等“一站式”精细化全方位服务,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政府优惠政策申请、融资和法律援助等针对性指导和服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

后 记
    通过不懈的努力,该校创新创业工作成绩斐然。该校获首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首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首批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连续多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获批共青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高校。
    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8项、209项、218项,项目数分别居全国师范类高校第二名、第一名和第一名。在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2016年获国家级特等奖20项、一等奖66项;2017年获国家级特等奖22项、一等奖68项;2018年获国家级特等奖24项、一等奖58项。
    涌现了一批成功典型。学生蒯龙、耿竞先后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一个学生团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新疆学生党员古孜里努尔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学生陈博群获“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同时,涌现出创客先锋安徽省“三八红旗手”黄金花、“80后创业明星”耿国星、“洪战辉式的创业典型”王雷、“互联网创业尖兵”杨利辉、“校园健身会所开拓者”王永雷等一批学生创新、创业典型,2015届毕业生陈传熙投身创业虽然时间短暂,但在取得成绩后欣然捐款200万元回馈母校,支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