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炎刘模式”谱写精准扶贫新篇章
03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9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9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淮南师范学院:“炎刘模式”谱写精准扶贫新篇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8-21 10:02:46

高校扶贫进行时②
    编者按  寿县炎刘镇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存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流出现象严重、教师队伍老龄化、留守儿童较多、优质生源流失、学生学习观念淡薄等突出问题。为落实中央和我省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在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淮南师范学院负责炎刘学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该校利用师范教育优势,组织选拔优秀师范生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活动,先后选派了教育、体育、音乐、美术、数学、汉语言等专业1086名优秀师范生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该校认真总结在炎刘镇开展教育扶贫的做法,凝练提出了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的“炎刘模式”。

 

  “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大学宗旨”。近年来,淮南师范学院认真总结在寿县炎刘镇开展教育扶贫的做法,凝练提出了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的“炎刘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为落实中央和我省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在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淮南师范学院负责炎刘学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该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炎刘镇位于寿县东南部,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薄弱,表现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流出现象严重、教师队伍老龄化、学历层次低、教育观念陈旧、留守儿童较多、优质生源流失、学生学习观念淡薄等。教师包班上课和复式教学现象普遍,全镇小学中90%的学校缺乏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专业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从来没开设过艺术课,学校没有组织过“六一”儿童节活动等。针对这一情况,淮南师范学院决定“扶贫先扶智”,开展教育扶贫,利用师范教育优势,组织选拔优秀师范生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活动。
  2015年6月,该校选派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四个专业29名优秀师范生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受到了省教育厅、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援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已先后组织开展了八批扶贫支教活动,当地1.63万多名学生受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支教支出农村新气象

  淮南师范学院扶贫支教的首批对象为炎刘镇的六所小学,2015年6月,该校由副校长带队组织人员赴炎刘镇逐一走访了六所小学,细致了解每所学校的主要问题和需求,扶贫顶岗实习支教项目拉开序幕。返校后,该校立即召开支教推进会,遴选了29名师范生。7月初,校地双方就顶岗实习的具体问题进行对接。为保障顶岗支教生能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该校精心组织培训,从思想教育到专业能力提升全面覆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板书、班级管理等逐一过关。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选派骨干教师全程管理。经过两个月的岗前培训,该校在开学前将29位师范生送往农村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学生带着教师们的谆谆教诲,挑起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投入农村教育工作。
  支教大学生的到来给当地农村带来了新气象,几乎所有扶贫支教点的校风校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学校第一次上了音乐课、第一次办了艺术节、第一次开了运动会……项目实施半年来,开创了“现代版炎刘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新模式,为乡村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呈现出“三不愿到三愿”(不愿意上学的学生愿意好好读书;不愿意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愿意回到教师身边;不愿意上课的学生愿意回到学校上课)局面。据统计,半年来,有四十多名辍学的学生回到学校。
  此后,每半年精准扶贫顶岗支教以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开展。截至日前,先后选派了八批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外语、数学、汉语言等专业学生赴淮南市、阜阳市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等小学、教学点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

三结合彰显鲜明特色

  坚持精准扶贫与顶岗支教相结合。该校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选准了教育扶贫这个着力点,创造性地将扶贫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高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给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注入了新血液、开阔了新视野、实现了新面貌;另一方面支教学生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了解省情、市情、乡情、村情,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感情,巩固为贫困地区教育服务的思想,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在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中,有一部分长期扎根于农村基础教育,一部分考取研究生继续提高,少数优秀学生获留校工作的机会。
  坚持重视当下与长远接力相结合。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该校开展精准教育扶贫的力度、学生规模逐年扩大、服务地区逐年扩展、学生的来源日趋多样化。“炎刘模式”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远模式,既要保证当前扶贫工作需要,同时又要保证各个批次衔接,只要有需要,该校将继续选派学生参与,将“炎刘模式”打造成一种长效机制。该校于2018年制定了《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顶岗支教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顶岗支教每期半年,一年两期”,并就定岗支教学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了详细规定。
  坚持教育扶贫与社会建设相结合。“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该校在炎刘地区成立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党支部,而学生党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时刻表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课堂上,把爱用在学生身上,把温暖用在贫困学生家庭里,把心留在工作岗位上,用青春的双手托起贫困地区明天的太阳。他们是文明的使者,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着广大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家长,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值得推广的炎刘经验

  通过这样精准的支教,改变了当地思想、文化落后的现状。逐步消除贫困的代际传播。对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支教志愿者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物质资助相关的志愿活动,做到智力扶贫和经济扶贫双手抓,帮助服务地消除贫困,提升当地发展水平。同时,锻炼了学生,增进了他们与农村基础教育的感情,促使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成才,以后投身到农村基础教育之中,更了解农村基础教育,更熟悉农村基础教育,更能投入农村基础教育。
  “炎刘模式”理念与方式:一、真扶贫,扶真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二、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三、着力教师培养:校地合作共赢,协同卓越育人。
  “炎刘模式”实践与模型(“三入”+“三心”):助学支教,扶贫扶智。支教生:融入学校,投入工作,深入农村;政府与学校:精心谋划,悉心安排,倾心关爱。
  “炎刘模式”责任与需要:一是落实国家扶贫战略,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师数量上的短缺和结构上的不合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二是师范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在艰苦的条件下砺炼的需要。
  淮南师范学院精准扶贫支教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支教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贫困乡村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淮南师范学院“炎刘模式”的推广,有利于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教学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服务地方教育。有利于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格局,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有利于校地合作,实践取向,立德树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

    2015年12月22日,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年红、院长曹杰旺等赴寿县炎刘镇吴桥小学看望该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

支教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2015年秋开始,每学期都有这么一群热情的年轻人奔赴炎刘镇精准扶贫顶岗支教

    淮南师范学院第六批赴寿县炎刘镇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活动

学校成立精准扶贫支教的炎刘党支部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