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通过援建村卫生室、捐赠医疗设备,改善村医疗卫生条件;通过专家义诊、技术咨询,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通过医疗培训、非学历教育、在职进修,提高本地医疗水平;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各类专题活动,融育人工作于医疗和文化服务,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来,皖南医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相关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整合,多方联动,精准施策,以健康帮扶为重点,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着力推进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和健康管理,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皖南医学院
输血造血并重 助力健康扶贫
为积极响应中央扶贫工作部署,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皖南医学院深入开展对六安市金安区先生店乡鲍湾村的定点扶贫工作。针对该村因病致贫现象普遍的状况,该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整合,多方联动,精准施策,积极开展健康帮扶,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着力推进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和健康管理。目前,健康扶贫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加强领导,充实帮扶力量
根据扶贫工作需要,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成立皖南医学院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设置扶贫办公室。制定定点扶贫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推动定点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工作。为确保定点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校党委及行政多次专题研究帮扶工作,组织帮扶力量,落实帮扶措施。及时听取驻村工作队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推动扶贫工作。
2014年10月起,该校开始实施驻点帮扶,并选派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任职扶贫工作一线。2017年4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加强省直属和中央驻皖单位选派帮扶干部的工作部署,增派一名扶贫工作队党组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和一名扶贫专干,三人组成工作组。第一书记由正处级党员干部担任,该同志曾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干部到贫困村任职。
深入调研,探索帮扶途径
校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到定点帮扶的鲍湾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每年约10人次。调研组及时督查定点扶贫工作进展,解决该校驻村工作队及帮扶村的实际困难,积极筹措经费、落实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该校对鲍湾村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据此确定帮扶方向。鲍湾村是金安区先生店乡四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下辖34个村民组,面积约8.5平方千米,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全村861户32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7人,因病致贫约260人,占比57%。村卫生室有医务人员四人,可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医疗水平亟待提高。鲍湾村卫生室建于2008年,位于村道、村部隔壁,四周与村民房屋搭界,是砖混结构的三间平房,建筑面积不到100平方米,房屋老旧经常维修。卫生室无任何医疗设备,现有的医疗环境已不能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鲍湾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村卫生室建设是造福村民健康的最实在、最有意义、最永久的扶贫措施,建设一所标准化、规范化的卫生室是精准扶贫、预防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是鲍湾村老百姓看得见的爱心工程。
整合资源,精准健康扶贫
如何才能真正将对基层的健康扶贫帮扶落到实处,发挥长远作用?该校站在主动服务“四个全面”目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谋划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及可持续性。校党政领导深入学习《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根据当地需求,做出健康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该校协同两所附属医院,同当地医疗卫生人员一道,确立以健康扶贫为主要抓手,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鲍湾村医疗条件和医疗队伍建设,着力推进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努力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为改善村民就医环境,2017年6月,该校党政决定捐资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房屋结构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65.58平方米,内设医生办公室、化验室(三大常规)、观察输液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服务档案资料室、宣教室、值班室、卫生间等。2017年9月底,新落成的卫生室启用。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赠送价值6500余元的会议桌椅一套,附属医院赠送价值约2.5万元的医疗设备,驻村工作队从办公经费中拿出7500余元为村卫生室添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全力改善村医的办公条件。
此外,利用学校优势医疗资源,多次组织我校两个附属医院专家赴帮扶贫困村开展义诊、健康咨询与服务等活动,切实服务民生。
该校国家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蚁人”志愿服务团赴鲍湾村开展爱心义诊、急救宣讲、文艺演出等“三下乡”实践活动。临床医学院及药学院师生赴鲍湾村开展“红色之旅”青年实践团活动,为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开展健康咨询服务与防溺水、防中暑讲座,进行急救现场培训等。通过组织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团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师生走进基层、了解国情、提升素养、砥砺品格,在服务群众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在普及有关医疗知识的同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提升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
在“输血”的同时,加强调研,了解当前基层卫生服务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精准施策、按需扶贫。目前,基层医疗工作主要困难:基础设施滞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综合素质不高;承担医疗诊治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村医任务重;村民对村医的信任度不够。基层医疗帮扶需求:培养基层医疗专业师资骨干人才,为持续扩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做储备,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借助远程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共享;通过培训提高村医卫生服务能力;规范公共卫生服务流程。
目前,鲍湾村卫生室及其他村卫生室五名村医、护士在该校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或专科就读,同时还有多名村医向驻村工作队表达想继续学习深造的意愿。
建立机制,共建健康中国
签署帮扶协议,制定帮扶规划。要求两所附属医院联合成立对口支援领导小组,研究扶贫工作,制定帮扶工作规划,将用五年时间,从日常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帮扶,使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在服务能力建设、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致力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水平。为了真正达到在当地“造血”的目的,提高基层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促进其全方位业务学习,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学习新技术、新业务,该校将结合自身医疗优势,帮助其建设乡(村)卫生院(室),免费为其医务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赠送常规医疗检查设备,提高其自查、自检、自治能力。
该校充分利用了自身医疗资源优势,开展了特色健康扶贫。通过援建村卫生室及捐赠医疗设备,改善村医疗条件;通过专家义诊,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通过医疗培训,提高本地医疗水平;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融育人工作于医疗和文化服务。
通过几年的帮扶工作,该校依托自身在医疗、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帮扶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当地疾病诊治水平。下一步,重点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医疗服务与医疗水平提升工程,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开展送医送药下乡,为老百姓提供就医就诊的便利条件;继续推进学校及干部的帮扶责任,做到脱贫不脱钩;在前期扶贫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开展好“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积极配合当地把扶贫攻坚工作做好,确保定点帮扶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奔小康。
皖南医学院党委书记王先俊(右)调研健康扶贫工作
国家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蚁人”志愿服务团开展活动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专家义诊
皖南医学院专家志愿者开展“走进大别山”义诊活动
“扶贫攻坚送温暖 文化医疗献真情”专场文艺演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