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远县,寻访安医大的前世今生 四十八名“小先生”走进社区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 关爱留守儿童 重温红色足迹 图片新闻 桐城市:用“公益品牌”助力脱贫攻坚事业 合肥经开区举办第十四届社区晨晚练展示赛
06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6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6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走进怀远县,寻访安医大的前世今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华德耀 王显达 本报记者  发布日期:2019-07-19 10:29:12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暑期“三下乡”

  “好学力行,造就良医”是安徽医科大学在80周年校庆之际颁布的新校训。为加强学生们对安徽医科大学发展历程的了解,7月8日下午,在学院附属怀远医院副院长张超和党总支书记常雪松的带领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参观了位于怀远县第一中学内的安徽医科大学老校址,通过“寻根问祖”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据了解,192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前身私立东南医学院于上海成立,之后由私立改为国立,历经安徽医学院,于1985年12月改为安徽医科大学并沿用至今。建校九十多年来,风风雨雨,历尽沧桑,脚踏实地,力行致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医疗人才。
  校训“好学力行,造就良医”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为安徽医科大学前身———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师生的题辞。“好学”是“致知”的必经之道,强调的是自觉;“力行”是“致知”的升华之本,倡导的是实践;“造就”是锤炼的过程,是方法;“良医”即医学教育的目标,是指道高德馨、学富术精的医生,他们应是德才兼备的人类健康之卫士,当以人民利益为上,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神圣职业。
  张超向大家介绍了安徽医科大学的发展史:1937年,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上海租界。院长郭琦元因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署负责人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在此关键时刻,众推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他们依靠部分教授及上海、青岛等地校友,筹集资金,重建校舍。张锡祺以自办的上海光华眼科医院营业收入贴补办学经费,使学校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得以续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号召,内迁安徽省怀远县,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学校。在张超的带领下,师生们实地感受了老校址的沧桑,忆往抚今,感概万千,在艰苦的条件下,前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造了骄人的成绩,这种精神值得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并继续发扬光大。
  一路走来,安徽医科大学历经磨难。张超勉励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奋斗。对于今天的医学生来说,不仅要积极、刻苦地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丰富自己,指导实际工作,而且还要认真踏实地去动手操作,用实践能力去升华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做好医生之前,首先要做好人,成为道德高尚的好医生。通过这次寻访之旅,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并传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