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人格魅力应成为团干部的看家本领 马鞍山市雨山区少先队活动课由量变到质变 党在我心中 “最美大学生”吕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02版:青年大学习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5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59期  下一期
“最美大学生”吕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曾皓 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19-07-12 10:03:06

  为切实引领青年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首次从在读的“大学生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吕松当选“最美大学生”。
  “时间的历练使我们变得更加博学、睿智和自信,使我们可以更好地承担起对家人、对学校、对国家的责任。”今年6月,吕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回顾吕松求学这几年的经历,他的学识、品格、梦想无一不在诠释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
  2014年,吕松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新能源方向的研究。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吕松做了一个基于“塞贝克效应”的温差发电项目。由于课题组设计的特殊结构,装置对冷端温度和散热有特殊需求,实验室的设备达不到实验设计时的要求,实验结果不尽人意,也与模拟结果相去甚远。时值冬日,合肥市正好下了几年不遇的大雪,吕松兴奋至极,请示过导师后,他发动实验室全体同学,把整套实验设备搬到了室外。在雪地里蹲了四天后,吕松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结果。
  凭借这股刻苦钻研的精神,吕松科研成绩显著。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发表了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SCI论文九篇;申请国家专利10项;参与多项国际、国家重大科研基金项目;他还曾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人,参与编写本领域专业著作两部。
  吕松在学业方面成绩突出,但他并不是“书呆子”,眼光并不是只停留在书本和实验室。他说,他喜欢结合社会热点做科研,喜欢将实验室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
  吕松在研究常温热电材料时,正值国内掀起共享单车热潮。因为运动发热出汗,绝大多数人在骑行时不愿意佩戴安全头盔,使得我国自行车事故伤亡率大大高于强制要求骑行佩戴头盔的国家。吕松由此萌生了运用热发电技术开发一款自发电智能头盔的想法。
  为了解决热电材料效率低下的问题,他主动联系了全国18家研究热电材料的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以及麻省理工、帝国理工等国际知名高校在此领域的学术泰斗,与他们交流探讨。终于,他成功开发出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发出电力,并给予智能警示的自发电安全头盔。
  吕松通过热电设计,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技术,在头盔内部放置温差发电片,并在头盔上嵌入LED指示灯作为转向灯,利用两端的温差发电为LED指示灯供电,解决了骑行过程中的无主动警示问题。吕松介绍,当骑行者左右转弯或者停下时,通过头盔的头部重力感应器或速度感应器,亮起相应的指示灯。这一发明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特等奖,在第四十五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金奖。
  目前,吕松已经做好“继续做科研”的选择。他说:“让尖端科技不再‘高冷’,真正改变人类生活,才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