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她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五万多个日子里,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把引导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用母爱的情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育人故事;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好工作,只身到石台县一个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教学点,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当代年轻人的青春热血,将爱心和希望薪火相传。梁丽和冯华好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着新时代江淮教师的甘于平凡与默默奉献的精神,我们有理由为他们点赞。
梁丽是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中心小学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五万多个日子里,她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把转化班级里的小调皮,把管好班级的每一件小事,把引导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用母爱的情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育人故事。
母爱涓涓如细流
杨楼孜中心小学地处镇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北有口孜东矿,东与颍上县江口集毗邻。矿里的工人和邻县的农民为了就近学习,把他们的孩子送进了该校。于是,班里的学生来源较广。因为矿工来自全国各地,给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小海洋(化名)是来自青海省西宁市的男生,不高的个子,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教师、同学听不懂他说的话,他也不明白阜阳普通话。上课时听讲困难,交流情感也不清不楚。开学第二天,梁丽掌握了这一情况。为了尽快地让两个地方的语言无缝对接。梁丽与小海洋用缓慢的语言速度,与他说一说学校情况、谈一谈家庭生活。课间活动时他们一起玩,来早走晚时他们一起聊,在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梁丽摸清两个地方的语言发音区别,如在韵母系统里前后两种鼻音韵母的混同,他们在口头发音把“成就”和“陈旧”混读,“真”、“蒸”同音,“秦”、“情”同音,“心”、“兴”、“新”同音,“卖”、“买”同音等,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找到了突破语言沟通的“瓶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试验成功之后,梁丽很快把这一方法告诉了教师和学生。慢慢的,小海洋过了语言关,在课堂上能举手提问、参与讨论、回答问题了。
心灵聪慧巧作匠
梁丽是四(3)班班主任,与42个学生组成了一个教育小家庭。她既是他们的数学教师,也肩负着他们生活的管理。大到品行教育,小到穿衣饮水。对一个追求完美的女性,梁丽不放过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该校是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改善计划受益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生都享受政府补贴的营养午餐。学生中午放学后就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进餐。方便了学生,但教师多了一位工作、增加了一份责任。因为这是属于教育教学之外的工作。学生在三楼上课,教室自然成了学生的餐厅。搬运分发,回收装盒,哪一样都要教师亲历亲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营养餐这一惠及千万个家庭的好事办好。
今年5月,梁丽在下楼时不慎扭伤了右脚,走路一瘸一拐的,上楼很不方便。但她还是坚持在午餐时走进教室,与学生们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重活不能做,她就做些轻的。搬个凳子坐在那里给学生打饭。学生看到她行动不便,心疼地说:“梁老师,你就歇歇吧,让我们来给你盛、给你端。”“好孩子,谢谢你们,我没事,这么热的汤,要是烫着你们怎么办?”就这样,梁丽用她母亲的情怀,在一点一滴地关爱着学生成长。
教室里学生用的桌椅是统一配制的,都是用螺丝加固而成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螺丝松动现象。于是,有的凳子歪了,有的桌子扭了,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不给学校后勤添麻烦,她就从街上买来了螺丝刀、钳子、扳子等工具,自己动手,一个一个地检修加固。校长吴骅看到后开玩笑地说:“这样的事交给后勤呀,你一个女教师这样做,别人还以为我们这里全是女将呢。辛苦你了。”“不客气的,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尽量不给他人找麻烦。”普通的话语,细心的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平凡女性的伟大与对教育的执著追求。
心愿卡里情绵绵
四(3)班42个学生有一半是留守儿童,还有好几个学生是单亲家庭。其中有一个叫小莹的女生,来自八里村的一个离异家庭。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据说也挣不了几个钱,她常见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们经济条件不好,但孩子倒不少,两个女孩,一个男孩。最可怕的是家里重男轻女,根本不把女孩当回事。小莹是家里最小的女孩,穿衣服都是拾老大穿旧的穿,玩的东西也是哥哥不玩的才能玩。
今年“六一”,梁丽请学生们每个人写一个心愿卡,把自己最想实现的心愿写下来,由教师、学校、家长一起帮助完成。在心愿卡里,有的要小电脑、有的要口琴、有的要画板……可小莹的心愿很简单,就是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发卡。梁丽看到这个心愿,心里涌起了酸楚。在这样一个年代,怎么这样的心愿还很难实现。于是,在下课时,她找到小莹,与她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她终于了解了小莹的家庭,决定把这个可爱的女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
很快,小莹的发卡戴上了。小莹有了自己心爱的书包和玩具。每到双休日,梁丽还时不时地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看上一场喜欢的电影。为此,引得周围的同事说,梁老师,你真多了一个女儿呀。
据说,在其他教师的祝福声里,小莹还真的对梁丽甜甜地叫过“妈妈”。
学问做在细节上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哪里来?活水要通过自己不断的挖掘,逐渐积累而来。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上,梁丽积极进取,勇于创造,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培养好每一个学生。不论工作多么繁忙,她都抽出时间学习理论、研究案例,撰写心得。
写教案,有的教师认为是一种负担,有的教师就把所谓的优秀教案拿来照搬照抄。梁丽却与众不同,她只是把优秀教案作为参考,在认真研究学情、仔细探究学法教法的基础上自己编写。教材分析,学情研判,教具准备,目标设置,问题质疑,作业安排,哪一方面都精心设计,既符合教学实际,又力求有创新、有突破。做到字里有情境、图里有演示、问题有趣味、点拨有启发。她的教案,编写认真,插图精美,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创新性于一体,被中心学校作为优秀教案在全校推广。
为了参加颍东区第八届教师技能大赛,她和几位同事在课余时间一起研读比赛文件,一起讨论参加大赛要准备的素材、课件,一遍遍修改教学设计,向专业教师请教问题,向新教师学习动画设计。为了在课件中把图形演示的动作做好,她竟然熬了一个通宵。一个课件做下来,她用了三天的时间。
有人说,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在颍东区第八届教师技能大赛中,她取得了二等奖。
有付出就有收获,有汗水就有成就。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2016年9月,她被评为颍东区先进教师,2017年7月在颍东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得区级优课。2018年获区级小学电脑动画制作辅导奖。2019年3月获颍东区“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4年8月,《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阜阳市优秀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中获教育技术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