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是一件让人倍感踏实的事” 80后小伙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图片新闻 无为县“爱心超市”:扶贫先扶志 “输血”变“造血” 阜阳市:举办共青团基层建设工作培训班 池州市:举办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培训班
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5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57期  下一期
“扎根基层是一件让人倍感踏实的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9-07-04 16:22:12

  施晶晶,铜陵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现任枞阳县枞阳镇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长安村党总支副书记、大学生村官。


  研究生毕业,放弃考上的选调生,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毅然回到家乡枞阳县,从事基层群众工作。适逢家乡打响脱贫攻坚战,处于孕期的她一头扎进扶贫工作中,用脚步丈量故土,用奋斗绽放青春,用倾情付出赢得百姓的交口称赞。
  她就是枞阳县枞阳镇大学生党支部书记施晶晶。回归过去三年的扶贫路,她说:“这几年走过来,扎根基层于我而言,已经成了一件让我倍感踏实的事情,是那种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踏实、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踏实。”
  施晶晶回到家乡后一直在基层从事群众工作。“当时,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放弃已经考上的选调生,放弃省城的工作,回到一贫如洗的农村来,我的答案是我不想离开家乡”。施晶晶说,这种对故乡的眷念让自己毫不犹豫的回来了。
  2016年,施晶晶被抽调到枞阳镇扶贫工作站,开始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是项大工程,镇扶贫工作站的事,施晶晶基本上都参与了,如平时系统数据的维护、档案资料的整理等,还会下村入户、政策宣传、业务指导、看项目现场、帮助项目申报等。一开始,施晶晶对扶贫工作一头雾水,一度找不到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后来通过认真请教前辈和不断自我学习,才慢慢上手。几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枞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悄然而至的,但也是“看得见”的,这令她感到很振奋。
  离家驻村、加班加点、进村入户等是每个扶贫人的生活写照。作为扎根扶贫一线的女同志,施晶晶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最艰难的时候还数她孕期和哺乳期。孕初期因为反应强烈,施晶晶经常在大晚上抱着马桶或者垃圾桶吐到吐血,但是第二天正常上班;孕晚期时,走访贫困户、下村业务指导、看项目现场等,经常感到体力不支。有一次,施晶晶在下村业务指导时,站了一下午,一直讲个不停,“回来后腰酸难忍、耳鸣、喉咙痛,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我严重贫血,强烈要求我回家休养”。施晶晶说,就这样,一直挺过孕期。生产后,因为牵挂扶贫工作,没休完产假就回到工作岗位上。
  “那时候确实很辛苦,但我要做好母亲,也要做好扶贫人”。乐观的施晶晶说,那段时间,自己的内心很充盈,等孩子长大后,她也会把自己的扶贫故事说给她听。
  从事扶贫工作三年来,施晶晶凭借水能滴石的韧性,克服一切困难,面对面联系群众,心连心服务群众,全力以赴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不仅锤炼了党性、提升了工作能力,还得到了领导、同事及群众的啧啧称赞。
  “每当我下村走访的时候,看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听着一声声暖心的问候,特别是听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叹,党的政策好时,我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施晶晶说,看到老百姓们生活质量提高、精神面貌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即使自己的力量是微薄的,都觉得是开心和值得的,自己曾吃过的“苦”都是甜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