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各种价值观被流量裹挟着扑面而来。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庆幸还能看到风清气正,领略人间大爱,目睹上与善的正能量传播开去,演绎出一段段温暖、美好的青春童话。
灵璧县孝心女孩黄俊
“一切源于爱”
每天从天蒙蒙亮起床,黄俊便开启了一整天围着养父打转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没有清晨慵懒留恋的被窝,没有女生爱美贪吃的小心思,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宠溺自己的任性。自从2016年,76岁的养父突发大面积脑梗瘫痪在床,黄俊的日子就被养父填满了。“一切源于爱,也是爱的回报”。为了感恩28年来的养育,这位90后女孩选择用爱守护养父,用爱撑起家。
在灵璧县向阳乡苏圩村小黄组,黄俊是令乡邻交口称赞的孝女。三年来,她辞职在家,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养父黄现杰,用无微不至的关爱,展现了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孝道。
养父母播下爱的种子
1992年,刚刚出生的黄俊被无儿无女的黄现杰夫妻收养,不久家里还收养了才出生的妹妹黄梅。从此,一家四口依靠七亩薄田为生。虽说家境贫苦,但幸福常在。“那时候,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我们姐妹身上,从未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养父母的大爱在黄俊、黄梅姐妹俩的心里播下了善良有爱的种子。“父亲年轻的时候,爷爷曾经建议他找个条件好些的家庭,当个上门女婿,被父亲一口拒绝,说绝对不会丢下年迈的父亲”。2006年,养母因病去世,家里为此欠下了沉重的债务。养父辛苦劳作,省吃俭用,一心想着早日偿还债务。这些,让黄俊看到了养父对家庭的责任、对家人的不离不弃、对身边人的诚信。
为了帮助养父偿还债务、供妹妹上学,只有16岁的黄俊毅然辍学,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出门在外的那些年,黄俊辗转去过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等很多城市,当过饭店的服务员,当过工厂的一线操作工。“那时候,很苦,很累,但是父亲是我心灵的支柱,家是我休憩的港湾”。
稚嫩双肩撑起一个家
然而,更大的不幸再次降临。2016年,76岁的黄现杰突发大面积脑梗瘫痪在床,让本就负重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一时间所有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黄俊身上。面对年迈的养父和年幼的妹妹,她暗暗握起拳头:再苦,再难,也要坚强,撑起这个家。
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她还清了养母去世时欠下的债务,妹妹也渐渐长大。为了让妹妹过得更好,她毅然选择了在家赡养养父,让妹妹找个好婆家。2009年,在黄俊的操持下,妹妹风风光光地出嫁了。从此,黄家只剩下黄现杰和养父相依为命。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养父,她决定不再外出务工,留在家一边干农活,一边打零工补贴家用。
养父瘫痪在床后,黄俊每天坚持无数遍为他擦洗身子、换衣服、煎汤熬药、端屎倒尿,日日如此,无半句怨言。为了让养父保持营养,黄俊买来了豆浆机、水果榨汁机等,为养父制定了一套营养食谱。黄俊说:“我们的经济不宽裕,从不敢奢侈,但为了父亲,我什么都舍得。”为了让养父练习走路,她把养父从轮椅上扶起,架在自己的肩上,一步一步往前挪。每次父女俩都是走得满头大汗。
每次即便外出务农,心里也时刻牵挂着养父,中途一定会赶回去给养父喂口水,翻动一下身体。
爱的浇灌开出了花
“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曾经养父母在黄俊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如今慢慢发芽,同样教会了她要扛起家庭的责任,守护自己的家人。采访中,黄俊告诉记者,父亲病重以来常常突发昏迷或者高烧,每年12个月有近9个月的时间要住在医院里。每次都依仗邻居和医院的医护人员热心帮助。
“说实话,经常有很累、很委屈、很悲观、很难熬的时候,但是每次只要想到父亲和妹妹需要我,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关心和帮助我,我就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能倒下。”说着,黄俊的眼眶里泛出了泪花。
“爸,你虽然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我的心中,你就是我的亲生父亲,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和你做父女。”记者在黄俊的QQ空间里看到这么一句暖心话。
“我不要彩礼,不要嫁妆,不看家境,只有一个要求,不能撇下养父,我要带着养父一起嫁。”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黄俊只提出一个条件,面对这个条件,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是黄俊是幸运的,她的善良和孝心终于收获了爱情。祝她幸福。
阜南县走教教师刘海娟
“我不能离开,这里需要我”
十年如一日,她走教了七所学校,风里来,雨里去,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总能按时到走教学校给学生们上美术课;她参加团县委的“梦想学院”,用五彩的画笔让偏僻的乡镇学校绽放更多的艺术之花;她经常利用周末到留守儿童家里做家访,帮他们辅导功课,听他们诉说心事;她多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鼓励他们克服生活困难,继续完成学业;她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教学第一线,她就是爱农村、爱学生、爱艺术的刘海娟。当记者问她是否曾经考虑离开,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能离开,这里需要我。”
为乡村学生开启艺术大门
1986年出生的刘海娟是阜南县首批特岗教师,曾在阜南县新村镇天棚小学任教,后支教于梁寨小学和新村镇中心学校少年宫教学国画,在任教10年时间里,坚持走教,先后担任过数学、英语、语文和思想品德、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扎根农村10年来,她孜孜不倦,善教乐教,用爱心和美育浇灌小幼苗,为留守儿童们打开了一扇快乐的大门,让农村小学绽放出艺术之花。
2009年,大学毕业的刘海娟成为阜南县首批特岗教师,到新村镇天棚小学任教。刚到学校时,偏僻的位置、简陋的条件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但刘海娟并没有因此退却。天棚小学的学生们从没有上过正规的美术课,刘海娟到来后,立即着手学校的美术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开设课程,教学生们绘画、剪纸、手工,让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美术。
刘海娟将阜南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柳编、嗨子戏等民间文化用艺术的方式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和创造力。她在美术教学中总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散发想象,随心所欲地进行自己喜欢的题材,更不失时机地开展互动,为学生的作品展示搭建平台,每学期在校内外举办学生画展。
用爱心温暖和陪伴留守儿童
作为教师,刘海娟不仅给学生们教授美术知识,更注重用情感和爱心育人。之前,刘海娟的班里一名学生因父母离异性格孤僻,不遵守纪律。刘海娟发现后决定帮助这名学生,看到她喜欢画画,刘海娟就经常找她谈心,去她家家访,看到她表现得很出色,又让她当上美术班长。通过鼓励交流,帮她走出家庭环境的阴影,让她渐渐发生改变,也树立学习信心。刘海娟说:“我希望他们不因为家庭情况、身体方面不舒服就自卑、孤僻,我希望他们能和别的孩子一样都能够成为健康、自信、快乐的孩子。”
刘海娟所带的班里有个叫小龙(化名)的学生,母亲患有脑瘫,父亲一只眼睛失明,靠务农为生,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困难。刘海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常常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去看望小龙,几年来坚持资助他上学,还给他带些生活、学习用品,辅导他功课。小龙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在校内名列前茅,最后顺利完成学业。
“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常年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看护孩子”。工作之余,刘海娟就给几个爱好绘画的学生辅导,希望用画笔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其中一个叫小慧(化名)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但是经过刘海娟一个多月的开导和辅导,性格开朗了,美术作品也越来越出色。后来,几个学生都在刘海娟的指导下,在县小学生美术书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农村小学8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到美术教育的熏陶,刘海娟经常利用双休日和假期,留校陪伴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给予学生们关爱和帮助。后来,她支教于该镇的梁寨小学,担任新村镇少年宫美术国画教学管理。阜南县新村镇中心校校长杜敏元说:“我们作为偏远的农村学校没有美术教师,她来了以后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绘画知识,让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在刘海娟的带动下我们全镇八所学校全部都开起了美术课。”
为了学生再难也要坚持
“其实也有很多心酸,乡村道路坑坑洼洼。晴天还好,下雨天只能艰难地推着电动车踏着泥、蹚着水向前行。冬天下大雪,多少次骑着电动车摔倒了再站起来。但为了乡村学生们能拥有一个色彩纷呈的美术天地,圆学生们的小小画家梦,耳边想起学生们喊我的那声‘大姐姐’,再难我都要把走教和支教坚持下去”。近年来,刘海娟坚持参加团阜南县委组织的“梦想学院”公益支教活动,到偏远地方的乡镇学校进行支教,酸甜苦辣,百味丛生,她却乐在其中。
扎根农村10年来,刘海娟的美术教育硕果累累,她辅导的学生经常参加省级、市级书画比赛,其中两位学生获省绘画一等奖和二等奖。她获“安徽省最美教师”、“阜阳市最美人物”等荣誉。她用青春的力量让偏僻的农村学校绽放出美丽的艺术之花。
“我觉得美术课给学生们带来了快乐、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他们鉴赏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有一个小小的画家梦,开开心心地画画,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也能享受这种快乐。”刘海娟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