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收获的季节,6月是送别的季节,6月是回忆的季节。5月中下旬以来,我省各高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充满创意的活动为毕业生送别。走进大学校园,到处充斥着浓浓的毕业氛围。当毕业生畅怀“青葱岁月,你我同行”、“遇见你,是我最好的青春”的时候,高校也满怀不舍与祝福为毕业生送上特殊的“毕业礼”。祝愿,这个不一样的毕业季能为毕业生注入更多的前行动力,未来前程似锦,不负韶华。
关键词:志青春西部行
安徽师范大学:欢送2019年志愿服务西部优秀毕业生

到西部奋斗,让青春出彩。6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举行201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欢送座谈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毕明福,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201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专招生等29人参加了欢送会。会议由校团委书记梁燕主持。
会上,校团委副书记刘长生介绍了学校2019年西部计划招募情况。往届优秀志愿者代表严伟分享“被需要”、“被尊重”、“被关心”的快乐。座谈会上,志愿者踊跃发言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感激之情,畅谈时代潮流、国家崛起、人生理想、青春使命。2019届新闻学专业学生陈璇说,“吾等所往,或西域,或南疆,或山川,或高原……所谓思国思家思社稷,皆如此,当如是,吾辈不可辞”。201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光磊认为“自己不算最优秀的青年,一定是最热情、最真挚的;既然选择了志愿,生命就属于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民”。“最好的青春时光,应在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奋斗,将自己热爱与党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是一种幸福。”2019届教育学专业钟曦蕊说。2019届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研究生王天宇用“在复杂的环境里面能得到复杂的考验”来表明他对于选择前往新疆进行服务的坚定态度。
学生工作部(处)长刘晓宇代表学校为西部计划志愿者颁发生活补助,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成进向志愿者们赠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红烛”日记本,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汪贻洋、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步献新等在会场内外与学生们进行了热切交流。毕明福为201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毕明福高度肯定了该校投身西部服务的毕业生是该校优秀学生代表,鼓励大家迅速实现从故乡到他乡、从校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的适应与成长。他要求志愿投身西部的优秀学生:不忘初心,坚守选择奔赴西部的初心,牢记服务西部、建设西部、贡献西部的使命;聚焦主业,强化知识准备,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服务地建设、发展作更好更大贡献;适应环境,加强身体锻炼,积极、健康地为西部建设持续奋斗。
据悉,该校认真组织、实施了201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经笔试、面试、心理健康测试和岗位对接、体检等环节,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13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和3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专招生将于7月下旬奔赴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四川省等地锻炼成长、建功立业。
关键词: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安徽工业大学:校园“乡创”成一场特殊的毕业成果展
千字文元素
青春靓丽的文创产品、时尚流行的生活用品、科技前卫的VR视频……这些眼下在年轻人当中流行的元素好像和马鞍山市特有的当涂民歌、和县蔬菜、含山美食等地方经济文化元素扯不上关系。但在安徽工业大学日前结束的为期两周的“乡创”设计成果展中,经过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的创新设计,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符号摇身一变成为了富有青春气息的经济文化元素。
日前,由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产学研论坛暨“乡创”设计成果展开幕。走进成果展,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富有青春气息和色彩的创意产品,小到明信片、钥匙扣、手机壳、水杯,大到壁画、游戏开发、VR视频。在学生的创意设计下,当涂民歌成了流行歌曲,含山美食成了文化符号,霸王别姬、《千字文》故事、李白捉月等与马鞍山市有关的传说故事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元素。
“因为封扁鱼是含山县特产,我们这次毕业设计都是从马鞍山文化中选取,想到鱼,我首先想到四个关于鱼的成语,用成语和含山文化相结合。从鱼米之乡开始,鱼米之乡描写的是含山县的村民景象,同时也是画卷之首。其次通过含山县的荷塘、太湖寺等元素进行衔接表达中间部分沉鱼落雁。第三用含山县的太湖鹿苑、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门及太湖山等元素来表现高潮鱼跃龙门。最后以含山县的其他元素表现年年有鱼同时寄托了美好的寓意。”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设计系学生张丰羽说。
除了这些极具个性的文化创意,设计成果展还融入了科技元素,VR视频体验区让人更加身临其境地游遍马鞍山各大景点;手机、电脑小游戏,让人在游戏中感受马鞍山的本土文化;平板电脑的轻轻触碰,让人轻松地了解马鞍山的过去与现在。这些融合了经济文化创意设计和科技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作品,给前去参观的大学生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大家更了解马鞍山市经济文化,更容易喜欢上马鞍山这座城市。
据悉,展览围绕“地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打造乡村优美自然生态”、“培育乡村良好创新生态”为主题,遴选、会聚了五十多位学生设计的三百多件表现马鞍山市本地文化传承和设计美学的创新设计作品及艺术品。展览依据衣、食、住、行、用等多个方面策划组织,呈现出该校学生对于地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应用的深度思考。
“展览的作品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素材,扩大了各类物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方面能促进马鞍山市乡村文旅的特色化发展,也为广大受众创造了适应新时代的乡村生活体验。这种产教融合的形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推动设计与经济发展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与发展匹配,实现教学资源、企业资源、产业项目资源共创共享。”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设计系的陈静波副教授表示。
关键词:舌尖上的留恋
合肥工业大学:开展“浓浓毕业情 乐享美食汇”活动

灼灼芳华,悠悠四载,又是一年毕业之时。为表达美好祝愿,留下舌尖上的记忆,同时借此机会向一直关心、理解和支持合肥工业大学饮食服务工作的毕业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饮食服务中心经过认真筹备,6月6日下午在屯溪路校区馨园食堂(东苑)举行毕业生“浓浓毕业情 乐享美食汇”系列活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季益洪,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总务处、管理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活动由总务处处长蒋传东主持。
活动中,季益洪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学生们表示热烈祝贺,对学生们多年来对学校后勤工作尤其是饮食服务工作的支持、理解和包容表达由衷的谢意。同时,他对学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一、希望学生们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他希望学生们踏出校门后,要树立远大理想,并立志去实现理想,要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二、希望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后,要勇于创新、砥砺奋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创新源泉,希望学生们要立足岗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创新,充分展示我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三、希望学生们崇尚法治、遵规守纪。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做尊法守法的模范。四、希望学生们不忘初心、感恩前行。要常怀感恩之心,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家人、母校和祖国;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母校给了我们知识,感恩国家给了我们尊严;要锻造坚定意志,锤炼坚强品格,要勇于自强自立。他最后强调,无论学生们在哪里,学校都是学生们的坚强后盾。他希望学生们常回母校看看,祝愿学生们前程似锦、工作顺利、幸福平安。
活动现场,季益洪和学生们共同切蛋糕,启动乐享美食汇活动。学生们在品尝饮食服务中心各食堂精心烹制的美食,同时欣赏了中国徽菜三位绝技大师现场表演了精彩绝技——中华甩饼、花刀长鱼、百米萝卜丝、特技龙须面。
“浓浓毕业情 乐享美食汇”活动不仅让饮食服务中心各食堂秀出了自己的厨艺,为学生们打造了美食天地,同时让毕业生们在活动中充分享受了视觉的欢愉、味觉的快乐。6月12日毕业典礼当天,作为本次活动另一个项目,饮食服务中心为毕业生们免费提供一份营养早餐,以此衷心祝愿2019届毕业生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关键词:书信寄深情
安徽农业大学:愿此去前程似锦 不负青春韶华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老师的谆谆教诲还在耳旁回荡,送别的骊歌却悄然奏响。四年的大学青葱岁月转瞬即逝,昔之幼苗,今成栋梁……”6月14日,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学生会在校园网上共同发布的《愿此去前程似锦 不负青春韶华——致2019届全体毕业生的一封信》触动了每一位毕业生的心弦。
信中写道:“四年,意味着一次次改变。四年来,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广场成为校园新地标;创客空间孕育着一个个安农创客们的梦想,校长信箱、‘我与书记校长面对面’搭起了一座沟通心声的桥梁。而你们,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稚嫩、手慌脚乱的少年,现在能够独挡一面,沉着稳重地无惧于任何困难挑战。四年,意味着一次次共同见证。四年来你们见证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见证了为精准扶贫作出积极贡献的‘大别山道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见证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获批,成为安徽省首批‘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见证了‘1288’办学格局的发展与壮大……四年,意味着一份份奋斗的收获。四年来,你我不忘初心,始终以安农人之名奋力拼搏。风雨操场,有你们栉风沐雨的坚持;图书馆内,有你们废寝忘食的执著;勤学楼里,有你们笔耕不辍的身影;神农氏旁,有你们朝气蓬勃的晨读。”字里行间细数美好的大学时光,见证与母校的共同成长。
“又是一年繁花盛开时,又是一轮毕业离别季,时光轻拂头顶的流苏,微风吹起如花般的流年,是农大记忆中最美的点缀。离别之际,母校还有三个祝福和你们分享:愿你们明德尚行,心系国家。愿你们以梦为马,锤炼本领。愿你们勇担重任,砥砺奋斗。踏上新征程,初心应不改。愿此去前程似锦,不负青春韶华。”
毕业生们携母校的美好祝愿重新出发。
□本版稿件由通讯员余琼、汪盛颜、陈英,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