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再见时。随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我省各所高校先后举办了2019年毕业典礼,数十万大学毕业生在殷殷祝福中开启人生的新篇章。6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举办2019年毕业生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庆亮,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该校1991届中文系校友、光明日报社安徽记者站站长常河先后发言,字字句句,情意深深,指引着毕业生坚定地迈出毕业后的第一步。本期节选三位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安徽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庆亮
肩负时代责任 不负青春韶华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见证和分享6763名毕业生的喜悦与荣耀。今年,共有5351名本科生、1374名硕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其中还包括10名留学生即将毕业。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2019届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回首这几年,你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在这里成长蜕变,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当然也有人收获了爱情,能够见证大家的收获成长,我和全校教职工都为之高兴、倍感荣光。与此同时,师大也在伴随着你们的成长而不断发展进步,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我们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体师大人的智慧和汗水,当然也包含了你们的付出和奉献。同时,我们知道大家对学校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也听说了你们关于网上选课难、图书馆抢座累、校园网不给力、食堂饭菜不好吃等方面的吐槽,我深知,吐槽有多狠,爱就有多深。大家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期盼,正是鞭策我们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
同学们,花津河畔,镜湖之滨,教学楼内,图书馆里,绿茵场上,宿舍楼中,还有食堂和“小食代”里,到处都留下了你们活力的身影和青春的足迹。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在校期间,你们平均每人大约进出宿舍3840余次,进出食堂1260余次,进出教学楼和实验室1120余次,进出图书馆811.3次,人均借阅图书95.2本;另外,本科生人均上了73.4门课程,参加了大约20多个校园文化活动,聆听了50多场报告讲座。这些数字,既见证了同学们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也镌刻了大家永远抹灭不掉的青春记忆,还蕴含了你们与师大永远割舍不断的母校情缘,其中的美妙留给你们用一生去慢慢回味。
聚散皆是缘,离别总关情。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因为你们即将背上行囊,去追寻梦想、追寻未来、追寻诗和远方。作为你们的师长,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既满怀激动,因为你们从此可以振翅高飞、自由翱翔;也充满不舍,因为你们即将告别母校、远走他方。请同学们不要伤感、不要惆怅,因为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在这里,我想简单地和大家谈谈“责任”这个话题,就当作临别赠言和祝福期望。
第一,要有担责之志,在树立远大理想中找准自我。希望大家要找准奋斗方向,自觉把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把个体发展与民族振兴相联系,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听党话、跟党走,激扬爱国情、长立报国志,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要有担责之能,在练就过硬本领中提升自我。当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在学习实践上止步不前,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更谈不上施展理想抱负。希望大家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人格完善并重,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在实践中锻炼品行、提升境界,不断提升堪当时代大任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过硬本领。
第三,要有担责之行,在矢志砥砺奋斗中实现自我。民族复兴的使命需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需要靠奋斗来扬起,奋发有为才能大有作为,负重前行方能担当大任。希望大家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敢于直面困难,主动迎接挑战,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让人生在奋斗和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
既然选择了远方 就要风雨兼程
很荣幸受到邀请作为教师代表来和大家说几句话。每一年的五六月,校园里处处充满着毕业的兴奋和离别的忧伤。此时,走在美丽的师大校园,看到同学们穿着黑色的长袍、抛起带着蓝色穗子的方形帽子、兴奋地呼喊着的时候,我知道,岁月的年轮又在我的脸上狠狠地刻了一刀。不过我不难过,反而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们这些教师又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复兴大业又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这是师大的荣光,也是我们的幸福。
回眸各位短暂的人生过往,全部的生活都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门的这边,叫毕业。门的那边,叫入学,在那里,再也没有补考、缓考和重修,却有令人紧张的竞争与成功、无闻与淘汰、被重用或被边缘化,每一个人都将终身学习却无法毕业。在师大,有教师的引导,同学的搀扶,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走出了今天的辉煌。但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勇敢地面向未来。
常言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未来的岁月,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手足无措。因此,我想借此机会,把我所理解的、教师们期待的眼神所蕴含的旨趣,与各位分享一下,但愿能够对大家有些启发。
这温暖的眼神里蕴含了激励和鞭策。教师的激励和鞭策就是在你奋斗时为你擂鼓助威;在你成功时为你呐喊欢呼;在你得意时给你提个醒,别骄傲,后面的路还很长啊,需要谨言慎行。在你失意时给你壮个胆,别灰心,跌倒了一定要勇敢地站起来。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这温暖的眼神里蕴含了希望和嘱托。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一代代接力传承。希望你们能够在党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劳动在敬业奉献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个人华丽的人生篇章,与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建设同向同行,在代代相传的民族传承中跑好自己这一棒。同时,嘱托大家,只会读书不算是真正的本事,真正的智慧是将自己所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并有所作为。只有努力学习,才可能成为“东方不败”。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届校友、光明日报社安徽记者站站长常河
历尽千帆,愿你归来是仍是少年
28年前,和你们一样,我也即将跨出安徽师范大学的校门。跨出校门,虽然只是一步,但需要在校四年集聚的勇气和能量,因为,从此之后,我们的身份将会有质的变化,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温情和包容的师长,也不再是相互温暖的同窗,一切的未知都将徐徐展开,就像一个人的人生旅程,走过一个驿站,你以为可以休息,而下一个驿站又在不可预知的地方等着你。
母校是什么?有人说,母校是自己可以吐槽一万遍,而决不允许别人说一句坏话的所在。在我看来,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母校是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加油站,是个人性格、爱好、追求最重要的养成地,甚至,它是我们永久的心灵港湾,是我们另一个无时不在的家。只要遇到困惑,我总是选择悄悄回到师大,看看我居住了四年的一号楼, 这就是师大。它没有响亮的名头,也不可能给你一份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轻易得到的工作,但是,它的人文关怀,它赋予你的不停奔跑的能量,一定会成为你一生弥足珍贵的财富。如果有一盏灯照亮你前行的方向,请记住:每一个师大老师,都是在黑暗中默默奉献的“燃灯者”。
同学们,你们都是90后,是在物质丰富和科技无限进步背景下成长的一代。知识面广、敢于锐意进取是你们行走江湖的利器,这很让人羡慕。但同时,你们也是压力山大的一代,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你们面临的岔路口和选择越来越多。我想说的是无论烟花多么耀眼,属于你的,可能只是其中那一朵。而那一朵,就是你的初心。
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爱心。这个爱既包括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母校的爱、对职业的爱,还包括对时代的爱。任何人都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扔出地球,脱离了时代或者不热爱自己身处时代的人,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因为你不热爱时代,怎么可能要求时代爱你?
同学们,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成长付出代价。但是请记住:安徽师范大学既是你人生第一次试飞的平台,也永远是你汲取能量的“基站”。愿你们多年后再回母校,还是今日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