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桥小学
据《六安市志》记载,距六安古城北门三里有一座桥,原为明洪武三十年兴建的一座石桥,1956年改建为长四米的单孔石桥,1986年改建为长11.4米、宽16米的单孔钢筋混凝土桥。三里桥小学离此桥不远,故而得名。
以“桥”定位学校文化之源
走进校园,一座斜拉桥造型的主题宣传栏映入眼帘,配上扬起的风帆,寓意学校及师生扬帆启航,驶向新的未来。“三年五载,书山探宝承师泽;桥坚梁固,学海寻珠渡后贤。”宣传栏两侧字联鲜明地道出了该校的办学方向。
一脉相承六安红。依托浓郁的红色资源,把中华传统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如将三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庆同楼、厚德楼和至善楼,将小花园命名为晨曦园,暗指莘莘学子像初升的朝阳冉冉升起,快乐成长。至善楼内,桥之美、桥之魅、桥之典和桥之文构成了学校鲜明的桥文化;厚德楼内,家乡的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滋润着学生身心;庆同楼内,礼仪文化和六艺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为丰富校园内涵,还提炼出了“三风一训”,开办了学校网站,创作了校歌《为梦想扬帆起航》、校徽,创办了校报《星语桥》,各班设置了特色名片,“校园无处不育人”的理念在三里桥小学得到了诠释与升华。
搭建师生共同发展之桥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如每年一届的“育人杯”教学大赛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干、交流学习的平台。近五年,先后培养出了省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8人、市教坛新星5人、市骨干教师16人、区学科带头人15人、区骨干教师20人。
高度重视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以特级教师为引领,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三个、市级课题六个,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在全国获奖八十余人次,获省级奖项一百余人次、市级奖项三百余人次。
该校克服场地小,学生多的困难,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社团活动。目前现有版画坊、合唱坊、国学堂、棋坊、书法坊、乒乓球坊、网球坊、器乐坊、春蕾戏曲坊、科普坊等12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开展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老师,定学员。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三查”:查学员出席人数,查教师到岗,查活动内容落实等情况,并做好检查记录,收集、整理好活动资料。学生们兴趣盎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版画坊学员解巧雅创作的版画《快乐的童年》入选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科技坊学员周涵悦在2018年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中获小学女子组一等奖。
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将德育渗透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初步形成了四大系列教育活动:节日、纪念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礼仪常规教育活动;精品德育课和精彩育人瞬间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同时,还编印了校园文化校本教材《最美的相“榆”,“桥”见未来》。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下,学生潜下心来,认真读书,争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努力钻研,认真育人,争做“四有”好教师。
“迎着晨风,踏着朝阳,一路歌声,走进殿堂,这里是我们美丽的校园,人生的理想从这里起航……”聆听校歌《为梦想扬帆起航》,学生活泼的身影和教师饱满的热情交相辉映,一个朝气蓬勃、底蕴厚重的的文化校园呼之欲出。
校长点评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鲜明办学特色的体现。校园文化不是简单贴在墙上,停在嘴上,而应该氤氲在全体师生的心中,化“有形”为“无形”,真正把校园文化同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的健康生活、快乐学习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幸福工作服务。
六安市三里桥小学校长 顾承莉
戏曲坊学员学京剧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