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新时代好青年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3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3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歙县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5-24 12:36:5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发现、选树、宣传歙县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界青年典型,引导和激励全县广大青年以身边典型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力投身现代化新歙县建设。经寻访挖掘、推荐审核、评审委员会初评、公示、考察、评审会终评,该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团县委授予汪勃等19人首届“新时代歙县好青年”荣誉称号。
  记者从团县委了解到,获荣誉称号的19名青年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在各自行业、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展示了当代青年崭新的时代风貌,是广大青年追求进步的楷模、成长成才的榜样。目前,该县各级团组织正在积极传播各类好青年典型的奋斗故事,广泛分享青年参与学习实践的感受,引领广大青年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歙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拼搏奉献类好青年
胡涛:怀揣初心耕种梦想

  2015年8月,胡涛告别城市,回到家乡歙县,在徽城镇就田村开启了自己的村官创业之旅。初到就田村,他看到的是无垠的田地,接触的是朴素的村民,听到的是朴实的话语,这一切都像是泉水般洗涤着一颗躁动的心灵。通过前期的走访,胡涛了解到就田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茶叶、株兰花、桃李、西瓜、竹笋等遍布各处。选择创业,从何起步,选择什么项目至关重要。经过再三甄选,胡涛坚信“互联网+农产品”大有可为,决定种植金丝皇菊。
  从毫无种花经验开始,不停地向花苗原产地、菊花种植大户、菊花销售商学习,在每个阶段不停地通过上网、咨询等方式去调整种植方向与方式。前期的备耕,根据每个地块的蓄水、排水情况进行单独处理排水沟渠,因地制宜;之后的栽种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时间,花苗的管理重点。2016年6月,连续强降雨天气对种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胡涛连夜雇人现场通渠,全力挽救,方才保住部分花苗的成活。
  胡涛同时还在镇政府任职,担任党政办公室职员、宣传干事职务,后来又兼职镇团委书记职务。2017年10月,还“临危授命”接任就田村扶贫队临时队长,并顺利完成了当年脱贫计划任务。
  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风采。多年来,他先后获市、县两级优秀团干部,连续三年获县委信息先进个人、政务信息先进个人,县优秀宣传干部、县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实干担当类好青年
何慧雯:巾帼担当美丽绽放

  企业、军营、机关的三段工作经历,既提升了何慧雯的能力,也磨炼了她的意志。每一次岗位变迁,每一次职务调动,她都不惧挑战,大胆创新,用实干担当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现为歙县徽城镇政府办事员的何慧雯在接触机关事务之初,认真学习机关运行经费管理、资产管理、服务保障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面对纷繁的工作和琐碎的票据,她耐心梳理、积极沟通、主动学习、虚心请教,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处理社区账务时,她的专业是企业会计,与机关单位的账务处理有诸多不同,面对疑惑,她虚心向领导、同事、村(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请教,同时通过书本、网络课程自学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熟练掌握社区账务处理方法和流程。在收发政府热线时,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文件呈送领导批阅,并尽快将文件传达到经办部门,收到的每一份政府热线都按时答复。
  在工作之余,何慧雯发挥特长,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项活动,获歙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团体三等奖,县“新时代 新安徽”演讲比赛二等奖,县“新时代 新思想 新作为”理论微宣讲比赛一等奖,县“农商银行杯”首届乡村旅游讲解员大赛一等奖,获“歙县金牌讲解员”荣誉称号;黄山市“新时代 新安徽 新作为”群众性主题演讲比赛三等奖,市“新时代 新思想 新作为”理论微宣讲竞赛二等奖;全省“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理论微宣讲竞赛优秀奖,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理响新时代》第二季节目团队第二名等。


开放创新类好青年
胡彬:传承创新促非遗发展

  90后胡彬是黄山市古城歙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生长于雕砚世家,耳濡目染,对雕刻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他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路上的一颗新星。
  初中毕业后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绘画、素描等基本功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为日后的雕刻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师从王金生、胡秋生等大师专攻砚、竹、木、根、砖和金石等雕刻艺术,在大师的悉心培养下,对大师的看家本领悉数尽收,雕刻工艺不断提高。2014年,为进一步提升自我,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的学习。2016年,再次赴京,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学习会,通过交流、学习,开阔了视野,激活了创新的意识。
  胡彬在承前启后的艺术创作上,雕刻作品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作品的设计布局上从美学的视角,注重主题的突出、层次的分明、意境的追求和整体的呼应,并且注重作品的实用、欣赏与收藏的相结合,创作了一批如花卉、山水、梅桩等具有代表、独特性风格的作品。《歙砚-鹅》、《老坑龙尾石·眉纹·江南如画》、《砚雕-山野论道》、《歙砚-寻幽访贤》等作品多次获各类大奖赛的金奖。
  2009年,胡彬子承父业,进入黄山市古城歙砚有限公司,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通过公司化的运营,将徽州文房四宝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理念,并付诸于实践。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均衡发展。
  2018年,为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胡彬主持了中国徽州非遗研学基地项目的建设工作,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将有关文房四宝的产业要素进行有机地整合的集聚,使历史传承、文化发扬、产业发展和优秀人才集聚和整合在一起,为黄山的大旅游服务,为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乡村振兴类好青年
吴严军:青春助力脱贫攻坚

 工作中的吴严军(右)

  自2017年7月担任歙县武阳乡正口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至今,吴严军在乡党委、政府,县农业机械局、正口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和村民密切支持和配合下,紧密围绕全村当前发展规划,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始终坚持以“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开展驻村扶贫等各项工作,工作成绩显著。
  吴严军每周三天至四天工作在村、吃住在村,深入调查村情民情,掌握了脱贫攻坚第一手资料。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及制订帮扶措施。正口行政村分为三个片区,其中两个片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吴严军每次需要过河走很多山路,但他不怕苦、不怕累,切实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察看产业到户项目实施情况,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2017年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前,正逢其妻子生产,待母子平安后,吴严军立即返村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确保任务高质高效完成。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中所联系的正口村被县里暗访反映工作滞后、措施不力等情况,在深入剖析自身工作不足后,他知耻而后勇,下真功夫,啃硬骨头,终于在夏季攻势活动中转败为胜,受到县、乡通报表扬,进步显著,并顺利高质量完成2018年33户92人的既定脱贫任务。不仅如此,他还积极联系帮扶单位联村开展主题党日、慰问捐助、扶贫宣讲等活动,牵线搭桥,衔接各方力量脱真贫。


匠心筑梦类好青年
洪玲:把教育当作终身事业

  洪玲是歙县长青中学英语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好教师一直是她儿时的梦想,从教以来,她始终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受领导的肯定、同行的认可、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许。
  虽然是英语备课组组长,可她却把教育教学作为终生热爱的崇高事业来追求。她的爱人远在上海市上班,她独自一人带着读小学的儿子生活,主动承担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别人不注意的教学细节,她琢磨得津津有味;别人不太关心的后进生,她倾尽爱心;别人闲暇的时候,她在忙着批改作业、推敲教学过程,或者是在找学生谈心……
  她在英语教学中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备课认真细致,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大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英语快乐课堂。她对学生严而有度,真诚相处,用爱与他们沟通,所带班的学生每次英语考试成绩都位于同年级前列。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曾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带班过程中,她不但拥有一腔热情,而且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不断努力,她逐渐摸索和掌握了一套独具匠心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凭着尊重学生、对学生负责、将心比心的态度,加上和任课教师的融洽合作,她所带班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日常管理细抓不懈,班风好,学风浓,班集体凝聚力巨大,成绩突出。班级的优秀是因为她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她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特约通讯员汪振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