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展芜湖青年作为 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要“因事为制” 我的“协和”推免之路
02版:青年大学习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3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3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要“因事为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团安庆市委书记 陈 茜 发布日期:2019-05-24 12:14:1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特殊性
  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方式决定了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不同于普通高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功能指向性”。此外,职业院校大学生亦具有较强的群体性特征。
  职业院校大学生生源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总体下滑和本科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职业院校的生源渠道主要包括高考成绩偏低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与职业高中毕业生,这两类学生的共性特征是普遍存在厌学、自卑心理,且农村来源学生、贫困家庭学生比例较高。
  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个体心理存在偏差、失衡现象。缘于职业院校生源的结构化特征,使得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上总体偏低且层次不齐。他们对于人生、金钱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价值判断的自我主体性势强。同时,职业院校大学生由于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在“唯分数论”的社会环境和评价规则下,他们难以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在个体心理上存在失衡现象,易产生自卑情绪,在精神上较易出现萎靡与颓废。
  职业院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一方面,职业院校大学生因其价值偏差和心理失衡,自我意识较强,追求个性自由,对党史、国史、国家的战略政策了解不够,集体观念较为淡漠;另一方面,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存在整体性偏见,认为职业院校属于低水平等次的高等教育。这种社会认知,往往会对职业院校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亦产生较大的反向影响。
  虽然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生源结构、价值理念、个体心理、责任担当等方面具有负向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多元,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共性与个性并举,因事为制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须立足职业院校及其大学生特殊性,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创新方法,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共性与个性并举,因事为制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做好新时代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发挥各门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各门各类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各门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二是要牢牢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动实现改革教学理念与改革教学方式同频共振。一方面要推进“四个回归”,推动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的思想素养作为检验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过去与现实脱节的空洞说教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三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度融入时代语境,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不能单纯地就思想政治理论教思想政治理论,要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本上的内容引入到当前的时代语境中,引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当中,切实关注职业院校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普遍的价值困惑、价值冲突,以疏导这些困惑和冲突为目标来设计和开展教育教学,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活化、体验式特征。四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构建工匠精神融入思想引领工作的机制和模式,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和思想素质培养高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当前,我国处于的重要转型发展期,职业院校更应履行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思想引领工作中,使职业院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尊师重道的工匠精神,从而在进入社会后更加具有责任心和创新力,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进取。
  构建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机制,需要在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文化建构上下功夫。一是在课堂教学上,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身职业特色和行业实情,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主旨和价值等分别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内容之中,切实做到工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真落地”、“接地气”。二是在实践实训上,将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相结合,在职业场景中呈现工匠精神,与学生校内实习实训、技能训练与竞赛等相联系,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体验和实践教育,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深切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信仰追求。三是以文化建构作为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途径, 就是要在职业院校营造劳动光荣、技艺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职业院校可以组织大国工匠专题报告,选树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校友代表,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大力宣传推送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既要宣传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也要宣传身边出现的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先进人物,进而“以文化人”将工匠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