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书香育人
用书香浸润每一个生命的底色
晓芳(化名)是该校二年级女生,入学之初,她是很多教师、辅导员眼里的问题学生:敏感多疑,同同学打架,受伤住院后拒不支付医疗费,与家人、同学、教师关系一度很紧张。然而,升入二年级后的她好像换了一个人,整个人热情许多,能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她的脸上大多时候都挂着温暖的笑容。
“这都是林老师的功劳,是他在我最孤独无援的时候,拉了我一把。”晓芳口中的林老师便是林岳。不过用林岳的话说,真正拉她一把的不是自己,是书。
在林岳展示的与晓芳的微信聊天记录中,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各种书籍,从人物传记,到与人相处的技巧,再到情绪管理,林岳不断地向晓芳推荐各种书籍,晓芳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主动聊自己的读书心得,心门一点点打开,再到后来,原本封闭的晓芳还会主动分享她与室友之间搞笑的瞬间、自己参加社团活动的成绩。
“腹有诗书气自华,活到老学到老。而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林岳说,一直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工作,特别在移动端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存在碎片化的情况,这对学生形成系统的分析思维是不利的。在阅读上,传统的纸质书存在着对阅读的质量没法统计的现实情况,学生从图书馆借书后是否认真阅读,还是束之高阁,这些无法得知。另外,书是图书馆公共的,不能在书上做笔记。“当时,我们林董事长也是针对这两个痛点,委托了北京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款基于手机移动端的阅读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浏览自己想看的书”。
在林岳的帮助下,记者点开其手机上的“好策读书”APP,登录进去后,里面的书籍一应俱全,阅读时,还可以做学习笔记。进入后台系统,全校每位学生的阅读情况一目了然,阅读量大小、阅读进度快慢、感兴趣的书目类别等,均以大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2018年4月投入使用,到现在刚好一年多,目前全校700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在使用这款阅读APP,主要分主题阅读和自由阅读两种,前者是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需求,要求阅读相关书籍,如爱国主义、求职就业、心理健康、环境保护等主题。后者是可在该平台上自由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据林岳介绍,2019年,该项阅读工程将对毕业的学生开放,实现“终身学习”。在今年新大学生录取后,学院在新生未到校的暑假期间,通过引导电子书的阅读,适当给准大学生增负,让他们尽早进入大学生的状态。
回顾这一年,阅读正悄然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浸润着每一个生命的底色: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发掘了一批爱书的学生,每个月统计出本月的“阅读王”,并给予奖励,引导学生爱书、读书的风气。月读书三本以上的学生比比皆是,目前最高纪录是月读书九本、近200万字学习笔记;通过阅读主题类书籍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学校所在地有张治中故居、李克农故居、中庙昭忠祠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生通过阅读张治中、李克农的传记,受榜样力量的激发,主动到以上地方承担志愿讲解员的工作,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赞赏。
“书犹药也,随着阅读的推广,学校可以对一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和引导,晓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林岳说,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籍,并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并举例道,每年开学都会有部分在家娇生惯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寝室的集体生活,除了该生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外,思想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指导读一些抗战、创业的书籍,给予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从而顺利融入到新环境中。
关键词:感恩教育
带上台历踏上再访母校感恩之旅
“愿你用智慧、才情、胆略和毅力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你阳光、真诚、有才华,幸福、快乐定会伴你一生”……今年3月中旬,该校一场以2019年“怀感恩·访母校·谢恩师”为主题的资助宣传总结会在开学半月之后如期召开,一封封落款“陈老师”、“杨老师”的明信片被相继展示出来,寥寥数语,写不尽的师生情谊。
“不少学生在看到台历和明信片后都表示非常感谢母校的教育之恩、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机会,能有这份感恩的心理,也就达到了我们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了。”该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田园说。原来,为了创新学生资助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今年寒假前,学校从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年度标兵、三好学生、先进个人,以及2018级优秀学生中选出一批学生代表,组成一支资助宣传员队伍。趁寒假回家欢度春节期间,向曾经的母校及教师赠送由城市建设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2019年“师道”周历、学院资助中心的资助宣传信和一张感恩明信片。开学后,随着资助宣传员一起带回来的除了写满教师寄语的明信片,还有一份份潜移默化的感动。这才有了开头的暖心一幕。
“别小看了这本台历,真没少花心思啊”。从田园的手上,记者拿过一本台历,除了常规的日期,最醒目的便是赫然在列的古人的教育思想和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提出的一些理念,一古一今,育人之道一脉相承。据田园介绍,当时学校组织了相关工作人员前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从中国历代教育家中精选了五十多位为人师表的大教育家为代表,印制上他们的个人介绍、语录、曾经学习或创建的学校等,同时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讲话融入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让教师得到熏陶。
在资助宣传总结会上,这些台历和明信片被一一分享。现场还展示了部分资助宣传员与教师的合影,镜头里,恩师笑颜如花,倚在身旁的学生不仅高了许多,也成熟、懂事了许多。资助宣传员们纷纷表示,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样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带着精美礼物,在高中毕业后再次近距离接触母校、感谢恩师。
据田园介绍,今后,该校将组织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受过资助的学生宣传资助政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并借此让学生们在彼此的交流、学习中发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能力,明确人生目标,不负美好大学时光。
关键词:三扶工程
与全省千名留守儿童结对共成长
“亲爱的卢姐姐,见字如面,你在那里还好吗?过得开心吗……我最近的学习有一点提升,生活很好,我有了像你一样坚定地信念……”“美若天仙的卢姐姐,你还记得我吗?最近好忙啊,又是出黑板报,又是准备‘六一’儿童节的节目,大家意见不统一,有人想跳舞,有人想唱歌,姐姐你快帮我想想表演什么好……”在该校三年级学生卢纬炜的抽屉里,两份散发着古香味的书信安静地躺着,每每看到这两封信,卢纬炜的内心都会莫名地静下来。
他们是卢纬炜远在六安市叶集实验学校的惦念。在今年3月的一次结对帮扶中,卢纬炜与他们手拉手结成小老师关系,此后的周末,自己两度随团队一起去那里,给学生们上课、聊天、做游戏。“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牺牲了周末休息的时间,付出了很多,但我觉得他们给我带来的影响更大,看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让我觉得自己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上的担子很重,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卢纬炜说。
同卢纬炜有着同样感受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2019年,该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坚决不让任何一个掉队”的号召下,启动“扶心·扶志·扶学”志愿服务工程,在全省为1000名留守儿童寻找城建爱心哥哥和知心姐姐。“现在扶贫攻坚是全国上下都在抓的一项重点工作,当代大学生能做些什么?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院校,我们该如何融入到国家的大事、要事里?”林瀚说,在经过调查摸底后,学校启动这项工程,优先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为当地贫困、留守儿童送去爱心与陪伴,扶心是城建学子与留守儿童们结成伙伴,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长期陪伴他们成长,从心灵上给予慰藉,补全留守儿童心灵缺失;扶志则是城建学子与留守儿童们结成伙伴成长,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扶学便是城建学子为留守儿童们提供各种学业及课外活动上的各种帮助。
“去到学校后,当地的办学条件让学生们都很吃惊,很多小学生一年只能在过年的时候见到爸爸、妈妈,他们对亲情的渴望让人很心酸。我们的学生内心的责任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大家都表示要做这群留守儿童的知心大姐姐、大哥哥。”该校团委工作人员何晶说。在今年3月,何晶带团队去六安市下面的一个农村学校,当地简陋的办学环境,以及教学的滞后,让自己及团队印象很深,离别时,大家把手机号都留给那里的小学生,约好了下次再见。“回来后,不少像卢纬炜这样的都收到那边小学生寄来的书信,字迹虽然歪歪扭扭的,但是言辞很真诚,对我们的学生触动很大”。此后,“家书”不断往来,成为了城建学子与这些留守儿童们的亲情纽带。志愿者们把这些“家书”和留守儿童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整理成册,形成留守儿童们的“成长笔记”,成为留守儿童们宝贵的“人生记忆”。多年后,当留守儿童们打开这本笔记时,那份温馨感动会陪伴终身。
“我们计划是寻找1000名这样的留守儿童,按照成熟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现在已经与117名留守儿童结成知心大姐姐、爱心大哥哥”。校团委书记王利康说,目前除了不定期地送教到校,平常还会开展书信往来,分享学习中的收获、生活中的点滴,做好彼此的陪伴。活动期间由校团委统一规划、统一组队、统一培训、统一安排出行计划,结对期间的吃住、交通费用都由学校统一解决。“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学生开展活动,学校在经费上的支持是很大的,从来不含糊。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要去考虑这个要不要花钱,那个要不要花钱,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所以我们学校的想法是,只要是对学生有帮助的、对教育有用的,经费保障就要跟上。”
据林瀚介绍,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举措,近年来,为城建学子提供物质保障和展示平台,分阶段遴选城建学子组成各类志愿者团队,指导每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一届届城建学子薪火相传,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城建学子加入其中。
“我们做任何事、开展任何活动,初心和落脚点都是育人,紧紧贴住育人这个根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血有肉,真正提高学生爱国、爱党、爱家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折问题、判断真伪的能力,以及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有强有力的的生命力。”林瀚意味深长地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王浩淼、张华采写
□特别鸣谢该校校长办公室、团委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