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董事长吴灿
宽进优出是打破中职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
人物简介
吴灿,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董事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庆市委直属第三(望江)支部主委,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庆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安庆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安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在刚刚揭晓的对口高考中,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236人参加本科考试,96人录取本科,其中一本20人、二本76人,打破了由该校2015年创造的对口高考88人录取本科的记录,再创历史新高。自2015年以来,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已连续五年本科录取率和绝对数均居安庆市前列,并有四百余名皖江学子通过对口高考升入安庆师范大学、铜陵学院等一本、二本高校深造。与此同时,该校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连获佳绩,已获得近600块奖牌,获奖率和奖牌数也稳居安庆市前列,并成功承办安庆市第十二届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一所民办中专学校何以一跃成为省示范学校、安徽省优秀人才培养学校,并受到省教育厅、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它的发展秘诀是什么?
创办于2005年的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位于“三孝之乡”望江县,占地100余亩,开设了10个专业共50多个教学班,在校师生2200余人。14年来,该校始终坚持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创新相结合,着力推动学校快速而健康地发展,不仅构建优良育人环境,也擦亮“皖江”的品牌。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石,但生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并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打破这一发展中的‘瓶颈’,进而实现整体提升呢?”在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董事长吴灿看来,务必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敢于打开校企合作的大门,积极践行全方位育人新理念,去真正实现宽进优出的办学目标。
走进该校校园,只见树影婆娑,绿草如茵,喷泉如雾,溪流潺潺;大型标牌坐落有致,耸立其间,格外壮观;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公寓楼、绿草如茵的绿化带、葱葱翠翠的景观林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竞帆亭、步虹桥、感恩广场、景观林布局其间,由小溪、小径、草坪连接贯通,使泉、溪、潭、桥,亭、台、楼、阁、行道树、景观林、草坪、球木相映成趣……“皖江学校教育不限于书本,不限于教室,言行无不是教育的题材,进出无不是教育的机会,点滴无不是校园文化的厚重积淀,让师生人在画图中,如沐春风里,受到强烈的感染与熏陶”。
吴灿介绍,除了构建环境文化外,一直积极为那些中考失利,有“破罐子破摔”念头的学生们重塑自信,让他们在人生征途上重新起步。首先是精神引领,用“追求卓越,勇创第一”的皖江精神,引导师生树立自信,不懈追求;其次注重能力培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提出了“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服从),形成“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的皖江模式,培养师生养成遵规守纪、谨严有序的学习、生活习惯;另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艺体、教研等馨香校园,主题活动多彩多姿,班级之间和谐共进,教室里、车间里相互切磋,聚精会神学习和操作。
作为我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该校八个质量提升项目获得审批立项,包括三个省级示范专业、三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一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一个名师工作坊。作为望江县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基地,该校加强了面向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工矿企业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高质量的社会培训培育学校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还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发展的关键,打造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近百家企业提供服务;与安徽科技学院等五所大专院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在望江县开发区建立了12个校外实训基地。
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秉承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服务的宗旨,视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和黄梅戏为己任,创新走出了一条借助专业建设、保护、传承民间艺术,传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教育、文化传承、旅游发展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如成立望江挑花传习所,筹资新建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大楼,布展望江挑花陈列馆,呈现望江挑花工艺的整个流程,展示了在民间收集的望江挑花原创作品五百多件、师生作品200多件,成为我省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作品最多和最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设立黄梅飘香戏曲社团,积极开展“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并获得安庆市优秀戏曲社团,学生胡俊楠等考取了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学院。
“不仅开设了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把地方文化请进校园,把望江挑花和黄梅戏保护与传承纳入教学计划,把家乡的民间美术、戏曲作为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必修课,办专题讲座,办师生挑花作品展和黄梅戏专场”。吴灿直言,职业教育必须根据需要去设计学校的发展,让千年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就是一种探索,这不仅是对接区域经济、文化,紧密契合地方产业,也通过项目式教学切实为学生提供有用、有趣、有效的课堂,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