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秋雷:将课堂搬进大自然的农学博士 校园特写 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来了 蜀山区“品质课程”惠及每一个学生 谯城区:教育系统党组织书记培训把课堂搬到“基地”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3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门秋雷:将课堂搬进大自然的农学博士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讯员 钱 敏 发布日期:2019-05-22 10:06:42

  “年纪轻轻的,却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半天,真沉得住气。搞科学研究就需要这样的人”。在安庆师范大学,说起门秋雷,不少校领导都为他探究科学、认真钻研的精神点赞。
  门秋雷,该校生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酷爱制作标本的他曾带领学生耗时一年在校园里采集400多只蝴蝶,精挑细选后,用42种200只蝴蝶制作成《龙山蝶语》大型标本作品,获2016年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动物组一等奖。为了寻找昆虫,曾跑遍南部五个省份,无论去哪里游玩,都会随身携带捕虫网,这份痴迷让他在学生中赢得“昆虫达人”的美名。
  熟悉门秋雷的人都知道,门秋雷求学时就读的是农学,不成想在一次次课外实践中对昆虫学萌发了兴趣。“那个时候,老师带着我们到小麦田里挖金针虫、到水稻田里抓稻水象甲、到红薯地里挖甘薯茎线虫,然后用来制作标本,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探寻宝藏,充满惊喜,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它促使了我选择读昆虫学的研究生”。门秋雷说,除了采集,科学绘图同样让自己着迷,“第一次在昆虫学教材里看到已故昆虫学家周尧教授所作的昆虫插图,我就被深深地迷住了。”
  工作后,门秋雷将对昆虫学的痴迷付诸在行动上:两个月制作了283个昆虫标本;两年间发现大蚊科13个新物种;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文章30余篇,其中SCI文章17篇,成了业界有名的专业教授。
  “不同于其他学科,昆虫学很枯燥,怎样才能让课堂内容丰富而有趣,这是我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门秋雷说,授课时,为了让书本知识听起来不那么干巴,他会拓展很多与昆虫相关的历史典故或博物学知识;为了让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学生认识更多的昆虫物种,他带领学生采集了大量的昆虫标本,收藏了各类标本两万余号。利用这些标本,门秋雷筹建了昆虫多样性展览室,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实验教学及科普参观人数达五百余人次,使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在指导学生做实验上,门秋雷费了不少心力,由于实验室里的工作不能马虎,他对学生们的要求很高。“很多时候学生参与一些较为耗时的实验,需要他们长期坚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们的表现让他自豪,“在参与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写材料到凌晨,但他们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不上课时,门秋雷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奉献给了标本室。“有些昆虫由于保存时间较长,较为僵硬,必须用还软器,像某些昆虫的翅膀非常脆弱,在展翅时要格外小心”。门秋雷说,在制作标本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破坏昆虫的形态,要力求完整。
  众所周知,研究昆虫分类学,短时间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但又必不可少。通过揭示昆虫物种多样性,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昆虫资源,防治有害昆虫,能更及时地发现外来入侵物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这就需要一代代的科学家长期坚守,能把昆虫分类学研究向前推进一点点,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门秋雷说。
  每每说到门秋雷,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甘霖教授毫不掩饰对这位年轻博士的欣赏:“门老师经常周末、节假日都在实验室工作,有时会一直工作到晚上,坐最后一班校车回家。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榜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