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教育”之花在校园盛开 在实践中读懂“体验德育”
08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3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3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在实践中读懂“体验德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淮南市田家庵区第16小学 孔庆 发布日期:2019-05-15 10:10:51

  淮南市田家庵区第16小学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足球实验学校、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安徽省智慧校园实验学校、安徽省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徽省硬笔书法示范学校、淮南市特色小学、淮南市德育示范校、淮南市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校积极进行“体验德育”的实践探索,“体验德育”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心理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体验德育”较好地实现了“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体验德育”的内涵
  “体验德育”的校本理解。在心理学上,明确界定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
  “体验德育”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具身认知”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教授劳伦斯·巴斯劳提出的“具身认知”的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
  “体验德育”的实践意义。体验德育能唤醒、挖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体验德育”的优势
  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体验德育”是“互动教育”,能提升教育的互动性。师生关系是精神对话的关系,师生相互学习,师生一道共同成长;体验德育是“人性教育”,让教育闪耀人性的光辉;“体验德育”是“公民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体验德育”是“生活教育”,它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体验德育”是“唤醒教育”,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体验德育”是“自主教育”,它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省,自理,自治”体验成长的历程,学会反思,学会做事,学会民主。
  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理想的“体验德育”,要创设拨动心弦的体验情景,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要打造“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要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要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校园充满正能量,学生养成浩然气;要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自主管理的能力,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应该是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
  “体验德育”的背景
  从宏观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意味着落实立德树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
  从传统的德育现状看。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从德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活动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内化过程和能动作用。
  基于“为学生生活做准备”的办学理念。2014年,我校重新审视半个世纪办学之路,确立了“为学生生活做准备”的办学理念。这样的教育才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体验德育”无疑是通向这种成功教育的必然选择。
  基于学校学区的区域文化。我校位于中心城区,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胜出”的比率在一半以上,他们既尝到了应试教育的“甜头”,也深知应试教育的“沉疴”。
  “体验德育”的实践
  近年来,学校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开拓创新,进行了“一二四八”德育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让每一次德育活动打动学生心灵,把德育过程变成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形成行知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人格。
  围绕一个核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一切有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的活动都可视为课程。
  实现两个并举。体验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树立四个思想。即树立德育与各育共同发展的思想、树立“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实际”思想、树立“德育科研助推德育队伍建设”的思想、树立“德育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的思想。
  “体验德育”的深层思考
  反思“体验德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于“体验德育”如何能从经验走向理性,我们有几点认识:
  “说教”现象还是主流,忽视对象的“人”性。不能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只当对象是工具,不肯也不敢让学生去实践他的道德理想,不肯也不敢让学生去碰壁,即使在学生碰得头破血流时,更不肯让他自我止血,总担心“爱”得不够。;“知行”渠道不宽。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然而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确很困难,安全、场地、资源、时间等问题都制约着学生实践的开展;体验德育形式大于内容。近些年来,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活动课程”,但忽视了对体验之后的升华与引导,或敷衍总结,或不了了之。这样就造成感性的东西上升不了理性;考试指挥棒撬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总之,在“体验教学”和“体验德育”并举的校园里,围绕“一切皆课程”这一核心,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坚持“为学生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理念,学校将继续拓宽德育工作思路,将“体验德育”的实践探索向更深层次推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发展,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特长,获得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