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同行 与春天共舞 滁州行 赏 雅 滁州游记
03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2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4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22期  下一期
滁州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一(10)班 唐 琛 发布日期:2019-04-22 10:51:35

□辅导教师  张林艳

  对琅琊山最初的印象源自语文课本上《醉翁亭记》一课。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用他精妙的笔向世人展示琅琊山上幽美的景致。而今天,我终于有机会一睹真容。
  下了车,一股独属于山中草木特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泯着春天若隐若现的呼吸,带着新鲜绿色与花香的气息在早间湿润的空气中拥抱了每一个人。我观察了四周,山不算高,却被新生的绿色和红的、白的花覆盖,自有一番别样的风味。踏过微湿的台阶,大门后是一条绵延幽静的小路,此刻空气中还有些潮湿未散去,便被囚禁在这其中了,囚禁它们的是青直的竹子。这片小竹林悄悄地躲在小溪旁,默默暗自生长。
  小路绵长,告别竹林,嗅着青草沐浴后的芬芳,在幽静中继续寻觅庐陵太守的足迹。穿过密密的人群,踏过块块青石铺就的阶梯。不经意地抬头间,“醉翁亭”蓦地映入眼帘。是醉翁亭吗?我仿佛已经看见两鬓斑白的太守与宾客“起坐而喧哗”,演绎一派“觥筹交错”的热闹景象。
  加快脚步,近了、近了……眼前的石门有些斑驳,窄窄的石梯静静地通向未知的深处。信步走过一处石门,坐在院中凉亭下,青灰的石壁沉淀着历史的暗香。徐徐清风中仿佛夹杂了太守之宴的喝酒欢笑声。亭后是一挂隐秘的石梯,在一片杂草丛生中蜿蜒而上,消失在丛林的尽头。
  转过石门,别了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辗转回到那条幽静的小路,弯弯曲曲,幽静绵长,尽头静静地矗立着一座欧阳修纪念馆。嶙峋的石壁前,暗色的建筑淡然地屹立,一如它所纪念的主人公,平静地坐落在滁州小城深处,透过柔和的山脊,不慌不忙地见证历史的变迁,从“前者呼,后者应”的滁人出游,到如今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它都温和地接待,用一丝丝墨香述说着一位多才老人、一个尽职太守的生平往事。
  不知不觉间,天空飘起雨。路途很短,故事很长。浩浩荡荡一众人踏上下山的小路——还是那条绵长的小路。“已而夕阳在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罢了。关于琅琊山,关于醉翁亭,关于欧阳修,故事仍在岁月中流传。
  客车重新启动,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吴敬梓故居。春风夹杂绵绵细雨,随车门开启的刹那贴上我的脸颊。一道神秘的墙将一段意蕴非凡的历史圈起来。越过大门,去往深处探寻一个古人的生活。青砖间,一个又一个门在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迈入门槛,在灯光昏暗里依稀看得见那倚窗品茶的古人;隔着玻璃,吴敬梓的官服静静地沉睡着,似乎还在等待主人回来穿起它,走上朝堂去问计民生。尽管这房子的主人已沉睡在时光里,可恰如时光不说话,沉寂的居所却保留了他永恒的气息。
  滁州一行,在返程的汽笛中画上句号。旅程结束了。
  雨还在下,风依然和煦,我倚着车窗,向醉翁亭和这故居再次告别。游客睡了,可琅琊山的故事,醉翁亭的故事,吴敬梓的故事,依然在这历史中永远醒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