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模拟 我也有挫折失败的时候 寺庙里开零食铺
06版:模拟中高考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61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4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614期  下一期
高考阅读模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4-08 15:04: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到汉代以后,《诗经》与《离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在安身立命和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历代文人对《诗经》、《离骚》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接受,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意义阐释系统“诗骚传统”。从这一角度来说,《诗经》、《离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是其成为“传统”和典范的内在原因。
  《诗经》、《离骚》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但又构成互补关系的文化类型。《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周颂》和《大雅》,均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形式。而《小雅》中的大部分及《国风》之全部则是因对现实的关注与讽谏的功能而进入《诗经》文本。《离骚》为南楚文化所孕育,完全呈现了个体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探索,充满了悲剧性与崇高感。综合来看,《诗经》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离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二者比肩互补,具备了源头的气质和个性。
“诗骚传统”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诗经》、《离骚》的经典化。事实上,《诗经》的经典化从《诗经》文本的结集过程中就开始了。《诗经》文本的编成经历了数次和较长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与诗学思想。《诗经》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经典化的过程。
  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诗经》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时人观念中,《诗经》与《书》、《礼》、《乐》一样,是德义所在,是治国修身的根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歌《诗》观志、引《诗经》足志活动,使《诗经》进一步具备了礼仪的、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预言的等多重阐释可能性。
  《诗经》文本变得空前的重要,成为春秋世族文化身份和君子“风雅”的代名词。加之孔子以《诗经》为教,以《诗经》兴、观、群、怨,《诗经》的文化意义趋于最大化,成为征引、取资的文化资源。这标志着《诗经》已被经典化了,成为一种代表着社会公共文化理念的经典。
  与《诗经》不同,《离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离骚》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以升华人生苦难和命运悲剧的方式。屈原第一次把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际导致的悲剧命运升华结合在一起,将诗歌创作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在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探讨了人格、理想,以及个体命运与群体利益的关系等重大人生问题。因此,在屈原之后,《诗经》、《离骚》就成为一种浪漫雄奇的文学传统,也成为一种追求理想、超越悲剧的生存哲学的传统。
  (摘编自韩高年《论“诗骚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骚传统”是《诗经》和《离骚》在先秦时期就逐渐沉淀形成的意义阐释系统。
B.《诗经》维系群体利益,《离骚》呈现个体生命体验,这两种文化类型比肩互补。
C.《诗经》文本的编成标志其经典化的开始,而被征引、取资标志其经典化的完成。
D.屈原用“发愤抒情”的方式升华人生苦难和悲剧命运,实现了《离骚》的经典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诗经》、《离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诗骚传统”形成的原因。
B.文章第二段比较《诗经》、《离骚》不同的文化内涵,证明了《诗经》、《离骚》具有源头性。
C.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的原因。
D.文章梳理了《诗经》、《离骚》经典化过程的异同,并指出了“诗骚传统”的具体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诗经》、《离骚》没有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就不会形成“诗骚传统”。
B.《诗经》与《离骚》代表的文化类型完全不同,因而《诗经》没有《离骚》中的浪漫表达。
C.人们在外交场合赋《诗经》、歌《诗经》、引《诗经》,丰富了《诗经》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D.《诗经》、《离骚》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特质,既能给人审美享受,也能给人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1.B(A.该传统不是《诗经》、《离骚》本身形成的,而是文人解读和接受形成的;C.经典化开始于《诗经》结集的过程中而非完成时;D.这只是《离骚》经典化的原因,不是《离骚》经典化的实现。)
  2.D.(没有梳理《离骚》经典化的过程,也就没有比较二者经典化过程的异同。)
  3.B.(强加因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