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2019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马鞍山市教育局、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合肥市庐阳区政府、蚌埠市教育局、铜陵市教育和体育局、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等六家单位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等教育难点,交流经验、做法。

2018年,安庆市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师德师风、管理体制改革、名师培养、教师能力提升等四大工程的实施,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突出体现在“三个聚焦”。
首先是聚焦师德建设,“三到位”树立鲜明导向。一是学习到位。连续出台多份师德文件,建立六大制度,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首位,4.3万名教师参与师德学习。校长、教师专题培训班上优先保证师德培训课时,着力培养和提升师德素养。二是宣传到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先进事迹汇报会、优秀教师事迹电视展播等主题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形式,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1名教师被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1名教师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2名教师获“安徽最美教师”。宜秀区教师龙鹏飞获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十大新闻人物。三是治理到位。强化学校党建工作,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师德负面清单等制度,实施有偿补课、校外培训机构等专项治理行动,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构建“五位一体”师德监督体系。全年明察暗访500次,查处违反师德师风行为38人次。
其次是聚焦师能提升,“三抓实”提高专业素养。在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提升方面重点抓三项工作,一是抓实顶层设计。突出师能提升的规划与统筹协调工作,建立由人事部门牵头,师训、教研、信息技术等部门协同推进的培训管理机制;完善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管理体系。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培训教师、校(园)长、教育管理人员2.9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迎江区、大观区教师悦读工作坊主题沙龙。二是抓实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符合需求的教育培训品牌,开展“安庆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充分利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名师资源,采取线下讲座和线上网络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2018年开设26场安庆教育名师专题培训课,现场参训教师达两千余人次,通过网络线上参训教师达数万人次。三是抓实名师引领。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体系,建立年度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动态管理机制。现有省级优秀教师校长工作室负责人11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9人、市级骨干教师672人、县级骨干教师4786人,占教师总数近1/7。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在强化常规教研的同时,组织名师深入学校精准视导,对学校教育教学把脉问诊,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再次是聚焦教师管理,“三深化”激发队伍活力。在确保队伍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革,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制度。迎江区探索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学科走教制、职称局管制,按照“统一标准,岗位统筹,分类核定,职数同管”的原则,打包核定义务教育学校岗位总量,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采取集中管理与统筹使用,全面实行“三统筹,两交流,两统一,一不变”,形成了“六个一”模式的无校籍管理改革,优化了师资配置,有效缓解了师资分布不均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全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以县为主,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重点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全市参与教师达2716人,占应交流教师的15.23%。二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评审工作既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结合近年来安庆市职称评审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和2018年参评人数大幅增加的实际,科学部署,精心安排,层层把关,细化标准。面对2018年近4000人职称评审,首次实行评审前后的市级双公示制度、评审责任追究制度,专家集中封闭评审,现场审核。向广大教师公开承诺确保两个100%,杜绝找关系现象,确保公平、公正,高质量完成职称评审工作。在正高级教师推荐评审工作中,请外市和高校专家进行评审,做到宁缺毋滥,两年来市级推荐人选全部通过了省级评审;在两千多名高级教师评审中,采取论文通过专业机构查重,考评课由外市专家担任考官的方法进行,防止学术造假,注重工作实绩和教学能力。三是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将对教师的评价改革作为正在进行的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探索多元教师评价制度,全面衡量教师的师德、专业、能力和业绩,更加注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及工作实绩,同时对特别优秀的教师、乡村教师予以适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