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别样美
11版:班主任驿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9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92期  下一期
民族团结之花别样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2-27 12:32:29

  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候: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蚌埠市唯一的民族学校,蚌埠市回民小学始建于1919年,经过百年的发展和积淀,现已逐渐发展成为初具规模并有显著特色的民族学校。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贯彻民族政策,在民族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安徽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等称号。
本期“班主任驿站”走进蚌埠市回民小学,与该校领导及班主任一起感受民族教育之美。

校长点评

回汉心连心 共育民族花

□蚌埠市回民小学校长  王立芹
  作为蚌埠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学校,尽管回民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多,但我们一直将这个契机和资源作为德育的切入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一臂之力。
  回汉儿童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并肩而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学校和班主任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尤其是刚进入这个大家庭的学生,可能在语言和习惯上有些差异,学校要慢慢引导,让他们尽快地适应环境。
  与此同时,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不容忽视,接下来,学校将建立一个民族教育展厅,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发展史、一些少数民族人士对学校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以及民族英雄事迹。并把这个展厅作为民族教育基地,作为一门实践活动的课程去实施,聘用教师和学生作为讲解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介绍让大家感受到学校办学艰辛的历史,感受到学校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国家的民族政策,把这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为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差异,学校将不断创新活动模式,在做好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外,可以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纳入“我们的节日”范畴,让学生不仅能在书本上了解节日习俗,更能在生活中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之花别样红

□一(2)班班主任  沈  敏

  我们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学校,在校学生除汉族学生外,主要就是回族学生。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很多回族学生已经被“汉化”,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了解。
  为引导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班会课上,我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上好关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主题班会。让回族学生介绍一些回族的民族风情,展示回族服饰,唱一些回族歌曲,认识一点回族文字,共同畅谈回汉同胞在抗日战争时期携手抵御外敌的动人故事。为了配合学校搞好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我班利用一个月的班会课,在班里有声有色地开展了“民族文化别样红”的班会活动,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有关各民族饮食、服饰、民居等资料,在班会课上汇报交流,精心制作成一张张精美的民族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民族墙里,从书店买来一幅幅各民族伟人图片,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心灵手巧的学生还学会了编织苗族、壮族、回族等精致的民族手工艺品,感受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能歌善舞的学生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跳着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就连黑板报也被学生们用上各民族不同文字书写内容,引起师生们浓厚的兴趣。
  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好比一块沃土,每个学生都能在这块沃土上幸福地成长。开斋节到来时,回族学生为汉族学生带来了香甜的油香;古尔邦节,汉族学生为回族学生送上礼物;元旦联欢会上,回汉学生手牵手开展“包饺子,庆元旦”活动;“六一”时,大家载歌载舞跳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用心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我们校园的民族文化就会处处呈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灿烂美景。

 

彰显民族教育特色品牌

□政教处主任  王  莹

  作为蚌埠市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多年来,回民小学以民族教育为抓手,把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民族文化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毋庸置疑。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进回民小学的校园,操场东侧的新教学楼墙壁上一幅大型民俗文化墙映入眼帘,“爱我中华”四个大字在瓷砖画的顶部熠熠生辉,文字下方是各民族的少年儿童手拉手、肩并肩大踏步地向前走,背景是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的五彩画卷。课间,学生们会在壁画前驻足观看,教师也会在闲暇之余停留在壁画前凝神思索,让人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的精神薪火相传,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生命力。
  走进教学楼的走廊,一幅幅民族英雄的画像、一张张教师创作的民族教育手抄报整齐地排列在墙壁上,这些民族专题系列展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反映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画像中蕴含了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让观看者感受到民族精神世代绵延的生命力所在,使校园文化真正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这些富有浓浓的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结,使他们在情不自禁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每年一届的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让全体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对于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来说,把民族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投身于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教育大课堂中,无疑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朴素情感的最好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塑造与培养新时代少年儿童良好素养和优秀品格的强心剂。

 

我们是萌娃动感中队

□三(3)班班主任  安宗凤

  三(3)中队由42位可爱的萌娃组成,这是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队员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我们爱动脑筋,活力四射。在这个温馨的班级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在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八位足球小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绿茵场上驰骋,他们挥洒汗水、磨练意志,即将成为一颗颗冉冉升起的足球明星。
  良好的班风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提出“班级是我家,我们都为它”的理念,靠集体里每位队员的悉心经营、同心同德,为班级争光,以此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班级自豪感,形成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一个成功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作为班主任的助手,他们工作认真、责任心强,都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班集体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消防日、科普周的学生记者活动,探究非遗文化、科技文化的研学活动,在活动中,队员们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队员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更体验到了来自于集体的温暖。
  我们是萌娃,我们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润物细无声 民族一家亲

□四(3)班班主任  朱海莉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之初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对此,学校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关爱、帮扶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首先,我认为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关爱。由于学习能力较弱或者表达能力不强,他们很容易受到伙伴的孤立。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自卑,内心封闭,如我班学生马杰说话含糊不清,基础差,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在课堂上经常低着头,不敢正面看教师,生怕教师叫到他。课间经常一人独处,对集体活动不够关心。为了重塑他的自信心,我从改善与他之间的关系入手,叮嘱同学们不要笑话他。同学们见我这么帮助他,与他的关系有所改观。一次,他上学忘了带水杯,同学们都不愿意把水杯借给他,刚好我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刻把我的水杯涮干净给他用。尽管他接过水杯时很不自然,但我知道他肯接受我的帮助,就是向我敞开心扉的开始。
  其次,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唤醒学生的心灵。学生马阿丹的家里开了一家拉面馆,家长整天忙着做生意,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看到这样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就这样被家庭教育的缺失而耽误了,我心急如焚。就在这时,我偶然发现这个学生身体协调性非常好,体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运动会上取得了多项奖励,为班级赢得了荣誉。班会课上,我重点表扬了他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他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渐渐的,课堂上能举起小手回答问题了,作业也越来越及时了。
  总而言之,爱的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他们也会向着成功靠近。

 

关爱承载梦想

□五(3)班班主任  邵子红

  少儿足球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学校小足球队在全国、省、市少儿足球比赛中30次夺得市冠军、10次夺得省冠军、1次全国南方十省市第三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学校足球小将付出的泪水和汗水,也是回汉学生成功协作的象征。
  五(3)班是学校足球队员最多的班,每天下午放学,他们都要进行两个小时的足球训练,风雨无阻。学生们感兴趣,活动多了,外出比赛也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很多家长找到我,说孩子每天放学两个多小时高强度训练后筋疲力尽,回到家都7时多了,吃完饭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精力被分散后会影响学习……我耐心地和家长一一沟通,告诉他们在学习上我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请他们放心。为了让我们班的足球小将学习、训练两不误,我经常跟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让他们知道比别人付出的多,收获就多。为了让他们把时间利用起来,中午放学前,我就会把家庭作业布置好,督促他们利用中午时间完成作业,鼓励他们遇到困难随时到办公室问我。课堂上,我会更多地关注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如果上课期间有外出比赛的任务,时间短我会调整课时,等他们回来再上新课,或单独给他们补课,绝不让他们因为比赛落下功课。几年来,我班成绩名列前茅的都是这些足球队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获得的一块块奖牌让他们自信满满,足球点燃了他们的梦想,足球场上的拼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希望他们手牵手越飞越高。

本版稿件由吴琼、陈静编辑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