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钢铁脊梁高擎精神旗帜 采风感受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9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90期  下一期
触摸钢铁脊梁高擎精神旗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19-02-25 13:15:40

本报学生记者走进马钢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采风活动

  1月4日,马鞍山市红星中学、马鞍山工业学校、当涂县第一中学、当涂县青华园学校的近20名本报学生记者集中前往马钢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采风活动。活动中,学生记者先后参观了马钢轮轴事业部的辗钢车轮回顾展厅、车轮二线生产线、车轮产品展示区、二铁总厂九号高炉,近距离感受家乡这座钢城的时代变迁和发展脉搏。
  在马钢轮轴事业部团委负责人陈时雯的讲解中,学生记者们认真倾听了马钢车轮轮箍工程的艰苦创业过程,以及车轮生产不断创新发展的成就。在生产现场,学生记者近距离了解了车轮的生产环节和工艺装备的革新。站在毛泽东主席曾经视察过、承载着马钢光荣与梦想的“功勋炉”九号高炉前,学生记者纷纷感慨经历风雨、永久关停的高炉象征了马钢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符号。采访过程中,学生记者仔细观察、认真聆听,时不时拿出采访本做笔记,遇到感兴趣的问题还主动采访工人和讲解员。当天,虽然细雨绵绵、寒风栗栗,但是仍旧阻挡不了学生记者对采访和了解家乡“钢铁脊梁”的热情,对践行新闻理想的浓厚兴趣。
  整个过程中,虽然均是首次走进马钢,首次参与学生记者采风活动,但是大家却在倾听、见证、采访与感受中,感知了家乡70年来的时代变迁与发展脉搏。“采访得知,马钢工厂建在一片废墟之上,工人们在临时搭建的竹棚休息,每逢下雨,雨水便浸满了竹棚。即便工作条件如此艰苦,工人们依然毫不退缩,咬紧牙关,加紧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传承下,马钢才能历经风雨不断发展。”学生记者张幻说。“进入车轮生产现场,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机油味。工人叔叔、阿姨们都非常敬业,每一件小事都要兼顾,每一项任务都要落实,每一个样品都要经过反复检验,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马鞍山工业学校学生记者吴德倩说。“踏入辗钢车轮回顾展厅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便是‘文明生产 精益制造 创新超越’几个大字。展厅干净明亮,一扫原先对大多工厂黑烟缭绕、污水滚滚的印象。跟随志愿者的讲解,马钢车轮这一庞大的生产体系与发展成果便在眼前展示出一副宏伟画卷。从中,我看到了工人奋斗的汗水、收获的喜悦及马钢飞速发展的印证。身临其中,我为家乡自豪和骄傲。”马鞍山市红星中学学生记者赵梦倩在采访结束后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