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静:让生态梦“静静”地绽放 王强:做“西山药库”新传人
07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8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1月24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85期  下一期
胡静静:让生态梦“静静”地绽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王浩淼 发布日期:2019-01-24 21:51:24

  她出身农村,考上了大学,家人原本希望能留在城市工作,却嫁到了农村。她热爱农业,用所学知识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真正带动和实现农民的增收,被誉为当地的农业“花木兰”。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集西村女青年返乡创业三年多来,已发展社员100人,是乡亲们眼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女孩。


  清晨,静谧的村庄笼罩在第一缕晨光中,采摘园的几声犬吠,震落了树叶上晶莹的露珠。在一片鸟语虫鸣声,胡静静跟往常一样开始了又一天的田间工作。 
  胡静静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亳州市人,她的娘家在濉溪县。2005年9月,她和来自亳州市十八里镇的农村小伙褚文龙在安徽科技学院相识、相恋。毕业后,两人到浙江省杭州市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发展。褚文龙从事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工作,逐步成为市场主管。胡静静在企业一直从事后勤工作。期间,两人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
  2014年底,看到农业发展的潜力,胡静静夫妇决定返乡创业。“创业初期,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老实本分的父母认为把我供到读完大学,并且在外地有着优越的生活,为啥还要回来种地,如果让老家人知道我回农村种地,父母觉得脸上无光。”胡静静如是说。
  但在胡静静的一再坚持下,最终父母还是心疼地默认了。
  返乡创业的夫妻俩手头上只有二三十万元。他们一边调研市场,一边做点商贸生意维持家用。2014年初,感觉时机成熟的夫妻俩成立了西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20亩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从20亩到310亩,凝聚了胡静静无数心血和汗水。褚文龙表示“刚开始那几年,规模小,从栽种到摘果售卖,都是我们自己干。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受尽了苦头,父母也跟着遭罪。除了帮我们带孩子,还要到地里帮我们干活”。2016年冬天和2017年冬天,连续两年出现大雪低温天气。凌晨两三时,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为了保住果苗,夫妻俩每天晚上10时要拉柴火,踩着厚雪到地里生火取暖,尽量保证果苗生长所需的温度。“有两次,他们差点煤气中毒。”提及往事,褚文龙的母亲张敏心疼不已。
  经过数十个日夜的煎熬,果苗保住了,但果实还是受到影响。种植的草莓原本一年结四次果,却只结了两次。祸不单行,2017年冬天,10亩葡萄园避雨棚被大雪压塌,整个棚架变形,损失了十来万元。
  胡静静家所在的集西村位于涡河南岸、十八里集西侧。村西有一块土地尽管是良田,但因地块面积小且分散,加上当地人从事药材生意居多,很多土地都闲置荒废。“我们人均土地只有几分地,比较零散,而且路况特别差,收割机不愿意进来,村民们只是零星地种着”。褚文龙介绍,他承包后,附近土地需要收割时,都是他来帮忙联系收割机。
  在村党支部书记李雪峰眼里,经过胡静静夫妇这几年的精耕细作,曾经的闲置农田变成了“南泥湾”:有了水泥路,有了路灯,有了大果园,是村民们的后花园,成为亳州市乡村建设中的亮丽风景线。
  “更让村民满意的是租给我的土地,肥力增长了”。褚文龙透露,他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让土地成了聚宝盆。“以前村民担心租给我没几年,就把土地给糟蹋了。现在承包土地面积是起初的15倍,主要源自乡亲们对我的信任”。
  “我们的大棚草莓已经做了绿色认证,是亳州市第一家。我们现在正在做猕猴桃、枣、梨、桃、葡萄五个品种的绿色认证。市里的农业部门还要给我们做有机农场认证,到去年12月,有10个品种供游客采摘”。胡静静表示,吸引市民来采摘、游玩、就餐是他们营收的主要方式。
  “2015年和2016年,一天能来两三个人。现在一天能来一百多人。从去年开始,终于见到回头钱,预计全年收入能有三百多万元”。据胡静静介绍,他们园区主要由农业综合区与生态旅游区两个功能区组成,以设施农业、科普、农家田园餐饮为主题,按照观光、休闲采摘、健康、养生的新思路,打造“原生态,慢生活,深呼吸”的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现在我父母经常从淮北老家过来玩,如今非常支持我的事业”。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胡静静夫妇的合作社不仅如期支付村民地租,还安置了二十多名劳动力,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帮扶10户贫困户,并实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为多名贫困户优先提供就业岗位,还组织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培训了一百多人。
  每当园里挂果时,胡静静都会摘些水果送给村里乡亲,让大家分享果实。在创业的同时,胡静静和爱人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于社会。

  胡静静作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中,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作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她扎根农村基层,不忘初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勉工作,在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团亳州市谯城区委书记  焦广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