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周娟:贫困村里展巾帼风采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益军 发布日期:2019-01-24 22:01:14 |
来自团省委帮扶村阜阳市大许村系列报道之十一 从大许村小陈庄朝南是一块广袤的肥田沃土,多少年来每到夜晚那里除了蛙鸣虫叫,从来都是乌黑一片。
但从2017年深秋开始,在这片漆黑的夜色中突然亮起了灯光。
这灯光来自百余亩蔬菜大棚中间的一片活动板房,板房内住着种植大户周娟请来的技术和业务总管孙永刚,灯光亮起的那天,标志着这块土地告别了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模式。
一
2017年10月,正在西湖镇汤庄村经营380亩果园的女能人周娟在和团省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永刚的几次洽谈之后,坚定了前往大许村发展大棚蔬菜的信心。
有人曾不解地问周娟:“你在阜阳城开办的智航广告公司生意那么红火,在汤庄村投资兴建的果园很快就要进入盛果期,为什么要跑到这么偏僻的贫困村种辣椒?”
“不要认为脱贫攻坚都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事情,与我们普通市民无关,更不要认为脱贫攻坚是一项男人冲在前面的事业,扶贫路上我们女同胞理应巾帼不让须眉。”周娟快人快语,“大许村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大棚蔬菜的有利因素。”
周娟坦言:“我们和陈永刚一见如故,他当即承诺充分运用产业扶贫政策为发展大棚蔬菜营造良好生产环境,咱感觉他说话很靠谱,事实证明,在发展大棚蔬菜过程中,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很给力,帮助解决了不少具体困难。”
刚过不惑之年的周娟雷厉风行,说干就干。陈永刚带领村党总支书记马若付、村民委员会主任周学宏等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随周娟到小陈庄南地确定土地流转范围,很快办理了一百多亩土地的流转手续。
彼时,大许村小陈庄前面一百多亩玉米刚刚收完,几台旋耕机便入田开始了紧张的作业,深耕后,翻出来的大块泥土油黑发亮,经太阳暴晒和风吹雨打后,酥软的土质为种植大棚辣椒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十多天时间,一百多个钢构塑料大棚在那里横空出世,望着这些排列整齐的钢构塑料大棚,周娟如释重负,紧赶慢赶总算在冬天到来之前把这些大棚安装就序,培育的秧苗在提前搭建的两个大棚内初绽嫩芽,这意味着她的蔬菜大棚基地将按计划进入秧苗移栽阶段。
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底连续两场大雪令周娟猝不及防,厚厚的积雪把钢构塑料大棚压得喘不过气来,伴随呼啸而至的大风,周娟的部分钢构塑料大棚被连根拔起,塑料薄膜被刮到很远的地方,没有被连根拔起的大棚,钢架大都扭曲变形,过半大棚需要重新修建,这对满怀希望的周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十几年前从国有企业下海时,周娟就认准了一个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多年的商海经历已把她磨砺成性格坚强的女汉子。站在七倒八歪的钢构塑料大棚前,周娟微笑着接受了中央气象台驻阜阳工作站的采访,表示尽快投入生产自救。在凛冽的寒风中,从早到晚坚守在现场的周娟脸颊被冻得通红,她指挥干活的村民经过十几天辛勤努力,所有损坏的钢构塑料大棚终于恢复如初。
二
狗年春节刚过,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往年的这个时候,村民们大都无事可做,或走亲串友,或三五成群靠着墙根晒太阳拉家常,但今年大许村的村民们显得格外忙碌,正是春寒料峭时,村民们跟随周娟投入了紧张的秧苗移栽工作。两个未被风雪破坏的苗圃大棚内温暖如春,秧苗郁郁葱葱,许多前去干活的妇女脱掉了棉袄,个个身轻如燕、手脚利索,她们虽在一个村庄,但很久没有聚在一块说笑了。更主要的是在这里干活可以按天计酬,每过几天兑现时就可以直接在田头领取现金。
年过半百的许国芳是大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她既要供应正在上学的女儿,还要照顾年近90岁的母亲。女儿上大学后,尽管享受了相关教育扶贫的政策,但家庭经济仍捉襟见肘。周娟的大棚基地明确规定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大许村一批贫困户自然而然成了蔬菜大棚基地的主力军。许国芳每天安顿好母亲的饮食起居后,抬腿就去200米外的蔬菜大棚基地,不仅每天可以领取50元以上的报酬,而且精神状态也比以前明显好多了。自丈夫去世受到打击后,许国芳一度神情恍惚,整天宅在家里,很少和外人接触,如今在蔬菜大棚基地,她和熟悉的村民们有说有笑,性格逐渐开朗起来,精神状态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以前每次见到她,她总是低头走路很少说话,现在见面离多远就笑着打招呼。
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桂林是距离周娟大棚基地最近的务工人员,也是大棚基地出勤率最高的村民。年过六旬的陈桂林以前在村里走东串西,无事可干,时常到村头的牌场凑热闹,一天到晚闲得空虚无聊,自从被村民组组长许国栋推荐到周娟的大棚基地后,他每天吃过饭就往房前的大棚跑,他的帮扶联系人、村党总支委员陈继芬每次找他在《扶贫手册》按指印确认帮扶效果时都是在大棚基地才找到他,人虽然比以前晒得更黑了,但身体却比以前更好了,从去年10月到现在,陈桂林每月务工收入达2000元,他因此走上了脱贫之路,高兴地领取了脱贫光荣证。
大棚辣椒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许村村民是周娟大棚基地的最大受益者。我曾有缘看到村民们领取劳动报酬和土地租金时高兴的情景。村民宋怀秀流转土地4.9亩,领取租金4900元,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数钞票的高兴劲正好被我用手机抓拍了下来。
村干部许明增给种地的村民算了一笔账:午季小麦减产,除了麦种、农药、化肥、耕地、收割等成本,不计算劳动成本,每亩地收入不超过二百元,碰上秋季玉米减产,每亩地全年两季最多收入不超过600元,而现在土地流转后,每亩地净得1000元流转金。许多流转土地的村民省出时间在大棚基地打零工,一年还可挣个几千元,在家门口打工还可以接送在村小学上学的孩子,既照顾了家庭,又找到了挣钱的机会。
“尽管遭受了雪灾的袭击,但是大棚辣椒的整体效益仍十分乐观。”周娟表示,“预计到年底发放劳务报酬将超过10万元,春节前还将为所有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送上红包。”
三
紧邻周娟蔬菜大棚基地北侧的是大许村产业扶贫孵化基地,2017年深秋,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建起了16个扶贫大棚无偿交给贫困户经营,并由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成员和贫困户手拉手结对帮扶,让贫困户一方面在扶贫大棚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大棚里学习辣椒管理经验。周娟第一时间找到陈永刚,主动请战,真诚表示愿助一臂之力,她让技术员从苗圃中精选辣椒秧苗,在自己的众多大棚尚未栽苗的情况下,优先为扶贫大棚送去秧苗,安排技术员指导贫困户栽苗浇水,适时防治病虫害。在周娟和技术员明兴忠的精心帮助下,16个扶贫大棚的辣椒长势良好,产量甚至超过了她自己的蔬菜大棚。
这种产业扶贫模式受到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2017年7月9日,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前往大许村扶贫大棚调研时看到贫困户满面春风采摘辣椒的情景,当陈永刚向她介绍这种扶贫模式得到种植大户周娟的大力支持时,肖超英在充分肯定这种扶贫模式的同时,对种植大户周娟助力产业扶贫的善举表示赞许。
□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杨益军摄
(作者系团省委驻阜阳市大许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 2017年10月,周娟随村干部确定土地流转范围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