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花山区委为新兴领域青年订制“菜单式”服务
03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8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1月24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85期  下一期
团花山区委为新兴领域青年订制“菜单式”服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1-24 21:53:40

  新兴青年群体是共青团的新兴伙伴,全团“筑梦计划”实施以来,团马鞍山市花山区委积极响应号召,聚焦做好现代艺术领域、网络新媒体、青年社会组织、新一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归国留学青年等重点新兴青年群体的联系、服务和引导工作,通过“寻找走访”到“精准服务”,再到“订制菜单”,为新兴青年群体打造一系列专属服务套餐,让他们在追梦途中抢占先机,帮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并提供服务。

  2018年12月,花山区第一家新兴青年“筑梦家园”在该区创客加创意园揭牌。“创客加位于花山区老矿院,是一家集文化创意、数字设计、博览交易、娱乐会展、旅游休闲、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园区,园区内聚集一群有梦想、有朝气、敢于突破的80后、90后,散发蓬勃朝气”。团区委敏锐地嗅察到“青年呼吸”,深入园区主动与青年“打成一片”,认定“筑梦空间”,打造团属阵地。
  “找到了新兴领域青年,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团区委按照“找得到,联系紧,服务实,引导好”的目标和工作要求,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拓宽服务新兴青年群体的联系渠道。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及走访, 收集新兴领域青年梦想清单。2018年8月,团区委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人民法院和区税务局等多家单位,走进软件园和创客加,通过集中解答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开展“青春助企”系列活动,为其提供培训服务、资源对接、梦想孵化等帮助,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此外,针对互联网行业青年工作的特点,团区委开展“拥抱母亲河”公益骑行活动;针对文艺青年,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读书会活动;针对自由职业单身青年,开展怀旧主题交友派对活动……2018年,团区委针对各类新兴领域青年共开展活动15场,覆盖全区新兴领域青年约300名。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兴青年群体的联系、服务和引导工作,团区委率先进行工作探索和创新,为新兴领域青年量身打造“订制菜单”。2018年,团区委共开展了三期新兴领域青年大学习暨“青社学堂”活动,该区青年创业者代表、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自由职业者代表两百余人参加。2018年,在团区委的精心指导和“一对一”关爱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社会组织成为了共青团的贴心“小伙伴”。
  据了解,下一步,团区委将进一步深入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积极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实施新兴青年群体“筑梦计划”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依托马鞍山软件园、创客加文化创意园等新兴青年聚集区域,帮助新兴青年群体激发创造活力,实现素质提升、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等个人梦想,从而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新兴领域青年“筑梦空间”揭牌
新兴领域青年大学习暨“青社学堂”活动
青年职工怀旧主题跨年联谊会
青年公益骑行活动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青年读书会活动

 
青春风采
 
赵菁:花若盛开 蝴蝶自来
 
  2012年12月,马鞍山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点燃了赵菁的创业梦想。带着获得大赛三等奖的创意项目,她很快投入到形象礼仪工作室的项目实施阶段。摆地摊,申请创业免息贷款,选址装修,建立团队,寻找业务,一步一步,赵菁全程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也因此更加确信“花若盛开,蝴蝶自来”的道理。
  2013年,美格形象礼仪工作室成立。五年时间里,一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逐渐绽放,暗香浮动。赵菁至今记得朋友推荐给工作室的第一个业务,费用800元的单位团体妆。虽然业务不大,但是赵菁还是派出了八名专业化妆师,认真对待。该单位对工作室的付出很满意,提出增加费用,但被赵菁拒绝了。“不过,这次业务不仅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口碑传播,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做好业务规划,核算成本”。如今,工作室在马鞍山市已经颇有名气,业务范围越来越大。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习变得至关重要。2012年至2016年,赵菁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先后获得了美容师、化妆师、营养师、礼仪培训师等专业资质。在这个过程中,赵菁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是件很有意义且充满乐趣的事情。“最大的乐趣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2017年,在团区委的支持下,赵菁成立了花山区心梦想礼仪协会,填补了马鞍山市文明礼仪专业志愿服务领域的空白。一个全新的挑战开启,赵菁从志愿者成长为公益团队负责人。“成立协会远比想象中艰辛,资金和场地都是头疼的问题”。前后一年时间,协会才完成注册。2018年,协会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和落地培训一百余场,吸纳会员五十余人。活动辐射该市三区三县,通过培训向社会输送礼仪服务人员百余人。协会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优势,先后组织2018年李白诗歌节、刃博会、马博会、互联网大会等大型会务志愿者近千人次,展示了“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文明礼仪。
  熟悉赵菁的人都知道,她的性格特别热情、开朗。“小时候,我一直是个内向、羞涩的孩子,见到陌生人都不敢张口说话”。问到是什么改变了自己,赵菁确定改变源自礼仪,是礼仪让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雅,也越来越爱自己、爱生活。如今,通过协会自发组织或者政府购买服务,接受各类形象礼仪培训和教育的人从三岁幼儿到八旬老人,覆盖不同年龄、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每当看到阿姨经过礼仪培训,变得更加美丽、自信,都会让我们感到欣慰。”
  深感文明礼仪对于自身形象气质、性格内涵、拓展社交,以及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的正面影响,未来,赵菁希望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在文明城市营造全民学习传统文化、注重文明礼仪的新风尚。

 
芮亮:打造创新2.0时代下的众创空间
 
  语速很快、思维清晰、观点明确、气场很强……交谈中的芮亮,常常给人留下睿智、干练的印象。或许,这与他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有很大关系。作为马鞍山市知名众创空间运营者、天使投资人、创业培训师,芮亮一直致力于打造创新2.0时代下的众创空间,为更多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
  只有创业者才了解创业者。10年前,芮亮开始在北京市做创业项目,是较早接触众创空间的年轻人。期间,他在中关村积累了一些国内优秀投资机构的资源。作为创业者,他做过的智能幼儿园项目“放心贝贝”和体育类项目“明星的你”进入重创空间全国70个好项目,在雷军的光谷咖啡进行融资路演,被邀请参加真格基金徐小平天使晚宴等。他的“互联网生态鸡项目”做过年销售两千余万元的产值,并在2016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马鞍山市团队组第一名。
  “初创团队成功的概率低,缺少专职懂行的人全方位梳理,项目本身存在不少问题”。2016年,芮亮返乡创立马鞍山市天地和众创空间。“需要孵化的团队很多,而我们精力有限。目睹大多数项目无疾而终,所以决定打造一个更好的创业导师团体”。于是,由电子商务专家、创业大咖、资深品牌策划师、媒体运营人等组成的导师团队诞生了。这些创业导师不仅服务于马鞍山市的创业者,也经常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电子商务规划、产业孵化服务、区域品牌塑造、产业园规划等课程。“导师队伍越强,服务性越好,对创业者的帮助就越大。所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芮亮介绍,除了具备和其他众创空间一样的职能外,天地和众创空间还有一个特色:为已验证过的成熟优质项目寻找、培育合适的团队。“创业者有好项目,可以来我们的众创空间。想创业又苦于没有好项目,也可以来”。采访中,他认为众创空间运营本质上是做风险投资,而不是单纯的物业租赁。想做好众创空间,实现创业团队、投资团队、服务团队、导师团队,以及一系列配套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很关键。“众创空间在未来中国一定有很大发展,可以助力产业升级,但需要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做。进入这个行业,要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高效资源、突出优势,决不能盲目”。截至目前,天地和众创空间有近40家企业入驻。此外,他们整合马鞍山市的高校、当地门户网站和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开展了七十余场创业类活动,参与人员累计七千余人次。
  众创空间,即创新型孵化器。在芮亮看来,为顺应创新2.0时代下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的趋势,新时代的众创空间应该追求版本升级。根据互联网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知识社会创新创业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众创空间应该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众创空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用创新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一路走来,芮亮对如何打造众创空间2.0深有研究。未来,他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创业者,以创新带动创业。
 

杨翰林:一个相信书店有远方的90后
 
  “寻常的日子一个接着一个。我告诉周围的人,我不怕眼前的陷阱,因为我有自己的秘密。我经常望向远方,而且,真的相信自己是有远方的人”。在给自己的书店写网络“介绍信”的时候,90后理工男杨翰林尝试了无数遍的开头,最后还是放弃了重复思考,选择直白地介绍他内心真正想要打造的“有远方的”书店。
  “很多人觉得实体书店在走向灭亡,但我却认为实体书店不但不会灭亡,相反会重新散发光彩。一家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思想,一座城市不能没有书店,更不能没有思想”。于是,当毕业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杨翰林选择了经营书店,并取名“门多”。
  门多从英文mendo音译过来,men代表人类,do指代做。杨翰林解释说,这其实是一个疑问“我们可以做什么”,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做,包括阅读。人们可能已经不缺少物质的补给,但是精神的补给在哪里?有多少人还记得上一次看书是什么时候?杨翰林和小伙伴从经营书店的那天起,就坚持书店不是一个单纯卖书、卖咖啡的地方,而是与热爱书店、热爱阅读的人一起构建精神文化的聚集地。所以,门多书店会开展文化沙龙和电影沙龙,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城市的精神生活,让钢筋水泥的城市拥有自己的灵魂。在杨翰林的设计理念中,这家书店存在的目的是为读者搭建一个开放、探讨、交流的平台,感知诗和远方。
  刚刚从马鞍山市中央花园的步行街迁址到创业园区,生意比以前淡了一些,这让杨翰林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书店未来的出路,并计划对图书做精细划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独立书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临与商业融合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有自己的坚持,另一方面需要迎合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在积极改变和探索,希望找到书店未来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可复制化的道路”。两年来,随着阅读需求的减少,知识消费意识的淡薄,加上网络书店的冲击,书店的经营越发艰难。
  即便如此,杨翰林还在坚持自己的理念,小心翼翼呵护书店的初衷。“我们是一家有态度的书店”。书店的每本书都是一扇小门,门后便是作者构建的“平行世界”。杨翰林像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用心挑选每一本书,希望读者在打开这扇门的同时,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而非干涸的沙漠。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通讯员薛洁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