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郑蒲港新区七周年青春建功续新篇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01-24 21:50:54 |
2012年1月4日,在落实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战略,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跨江联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成立。创业发展至今,新区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并朝着“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着力打造我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重要增长极的发展定位稳步迈进。七年来,新区集聚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他们在岗位建功的同时,与新区创业发展同频共振。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郑蒲港分校教师常昊:我是高三教师,是有信仰、信念、信心的港城人。前不久,我查阅了新区的网站,令我感动的是那密密麻麻排列了158页的新区要闻,3927件大小事务。我很清楚,每条消息的背后,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盏盏亮到天明的灯火,一次次和家中亲人的离别。它书写的不仅是新区腾飞的点滴,更是新区建设者的信念和信仰。新区七年发展,仿佛只是抓住了40年改革开放的尾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同样抓住了下一个40年的龙头。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郑蒲港分校教师周超:2012年,郑蒲港新区成立。作为新区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二中郑蒲港分校于2014年8月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四年多来,分校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办学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分校的青年教师,我和妻子相识、相知、相守在郑蒲港,我们的女儿孕育、诞生、成长在郑蒲港,进口超市的奶粉、中影影城的动画、启迪乔波的冰雪、刚刚开业的盒马鲜生的蔬果都是我们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和郑蒲港早已是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我衷心祝贺郑蒲港新区七周岁生日快乐,祝福她未来茁壮成长。
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办事员王蕾:每天往返新区上下班,我都会经过长江大桥,望着滚滚而去的江水、穿梭来往的江船。回想一年前,大学四年级实习,我第一次到新区。看到这里的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住进了新楼房、乘上了公交车、用上了天然气、看上了新电影、溜起了滑雪板、成为了上班族……三个月前,新区组织我们新来的同事参观了新区的变化。从江边打下第一根桩,到万吨货轮从这里远航世界;从田地和村庄,到“高大上”的全省第三个综合保税区;从原来的庄稼田,到一座座现代化工厂;从杂乱的小村庄,到整洁的新农村……新区仅仅只用了七年时间,就让“一片田野”变成“一座新城”。再看新区管理委员会创业之初的办公板房、褪色的标牌、斑驳的板面、回转的走廊,就连水池中的红鲤鱼都在诉说着这里“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故事。就在那么一瞬间,我读懂了奋斗。下一个七年,看我们如何在新区书写奋斗的青春。
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办事员高鹏:七年来,迎着改革开放的指引,新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规划体系基本建立,郑蒲港的江海联运枢纽作用得到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走在了全省前列。综合保税区主动与海关、税务、物流等相关部门对接,为区内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推进就业脱贫工程,打造了一条“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脱贫之路;白桥镇、姥桥镇在各村(社区)设立“儿童之家”,为新区的留守儿童的成长优化环境……作为入职不久的新员工,我愿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为新区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姥桥中学教师杜竞:新区很多中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从小缺少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学习习惯较差,所以教师教学比较吃力。曾经,我因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掉过眼泪。但是当我调整心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式后,学生的进步让我备感欣慰。尽管,我们的教学条件和待遇可能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并不抱怨,依然默默奉献着我们的青春、热情和满腔的爱。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我的初心是将自己奉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育事业,将我全身心的爱奉献给我的学生们。建设美好新区,不光需要发展经济,更需要能担负重任的建设者,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中发光、发热。
□本报记者谢婷婷整理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