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读”占鳌头 数学课堂上提问技巧的一点思考 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借助社会资源 共建家校社区新关系
14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8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1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84期  下一期
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临泉县顺河街小学 赵秀丽 发布日期:2019-01-23 12:01:57

  数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认知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于是,创设情境成为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因为小石子挤占了水瓶中一定的地方。从“乌鸦喝水”不但“喝”出了体积的初步概念,更“喝”出了体积大小的空间感知。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活思维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可以让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前面,学生从而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学“什么是面积”时,途中设置了面积谁大谁小的活动,给每组一个信封:要比较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一些相同的小正方形卡纸片,学生用剪刀等。学生利用生活经验,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谁大谁小:有的用折叠法,进行比较;有的用小正方形卡纸片去覆盖要比较的图形,然后数正方形卡纸片的多少来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更加深刻认识什么是图形的面积,也为下节课求面积做了铺垫。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就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淘气不小心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笑笑急着要用,那么笑笑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淘气送到笑笑家;笑笑到淘气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淘气送,笑笑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