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简介 刘红,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庆市华中路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支部书记。安徽省模范班主任、安庆市首届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迎江区首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迎江区名校长。曾在《中国教育报》《安徽电化教育》《安庆教育》等刊物发表教育论文数篇。
近年来,尽管许多学校大楼越盖越高,设备越来越好,投入越来越多,但其发挥的育人功能却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误区。
一、当前学校功能的不完善
儿童生活不完整。完整的童年生活不仅有知识的习得,更有品德的养成、心智的启发等。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素养,让学生在小学六年里过上幸福完整的生活。然而现实中,校园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儿童学习功利化。学习源于学生本能的对知识的探求对自身成长的渴望。可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学习变成了做题,分数代替了成长,功利性非常明显。这种功利性同时也表现在学校和家长身上,学习本身并没受到应有的关注,学习过程往往也被忽视。
儿童地位边缘化。在大人的眼里,儿童的今天是个虚无的概念,他们对于未知的好奇,对于未来的幻想,统统被当作无知,他们的年龄和阅历成了被忽视的理由,而他们也成了被改造的对象。
二、办儿童喜欢的学校
我常思考学校是什么?也常问自己我到底想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在一次次反问中发现:只要学生们高兴我就高兴!于是,办儿童喜欢的学校的想法应运而生。
六到十二岁的孩子,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独立自尊,有独立人格,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所以我们要树立平等的儿童观,和学生保持同一个高度,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同时,他们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成长意味着摔跤,意味着经历错误。所以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坦然、要从容,要学会等待与期盼;学会包容与理解。
每个儿童个体因生存环境、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不同,必然存在个性、禀赋等差异。所以,我们要分析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为每个阶段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教育。此外,每个学生天生就具有表现欲望,这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我们要给学生们更多的鲜花和掌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室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找到成就自己尊严的平台。
三、顺应天性,尊重成长;儿童视角,人本观念
天性,是天然的品性。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身的本性,更有其本身的成长规律和自然属性。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过分关心会搅乱其正常的成长方式。只有顺应,才能科学施教。
尊重成长,就是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方式。儿童群体中,有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有人形象思维强,有人爱音乐,有人爱美术。没必要让树变成草,让草变成树;让乌龟练跑步,让鱼儿学上树。
高品质的教育必须从关注知识、关注分数的层面提升到关注人性、关注生命成长的高度。蹲下身来,以儿童的视角去做儿童教育,则会更贴近儿童的心灵。
四、现代化、开放化、特色化
围绕“办儿童喜欢的学校”这一办学主题,我们力争实现三个办学目标,以此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奠定更加现实的基础。
现代化。力求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开放化。办儿童喜欢的学校,离不开开放办学的思想。学校大发展,离不开开放办学的胸怀。只有开放,才能吸纳别人长处;只有开放,才能优势互补;只有开放,才能引领辐射;只有开放,才能获得理解与支持,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特色化。自90年代起,学校就开始了信息技术特色教育道路的探索、实践和研究。现在,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教育已成为一个品牌,许多特色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可见从一个特色到多个特色;从学科特色到多角度、多层面的特色;从特色技能到特色文化;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化学校需要长时间孕育。我们一直将让更多学生拥有自己的特色空间,让校园被更多儿童所喜欢作为发展方向。
五、抓优势,创品牌
数字华一。由信息技术特色到数字化学校,是对前期工作的延伸、深化、引领。为此,我们力求做到学校管理数字化,让校园文化呈现数字化的特点。
艺术华一。从2006年开始,学校校内便建立“小荷花艺术团”,并聘请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老师为艺术团顾问。几年来,艺术团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剧院,甚至走进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此外,学校开设了几十门艺术课程,并每年举行艺术节,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有展露艺术才华的机会。
书香华一。作为教师,用书籍装点生活,丰富精神,是一种高雅且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应该是学生读书的模范。每年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读书节,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展示读书成果。
生态华一。近年来,学校主要从构建人本育人环境;开发学生喜欢的课程;实施多元评价;实施幸福园丁工程;实施柔性管理五方面营造和谐校园。
六、系统治理,整体改革
要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就要还儿童本来的模样。我们引领教师探讨教学模式,总结并开展“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开展活动,构建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班级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我们努力让每个学生在教室里找到自由与尊严,得到鼓励与赏识,获得成功与满足,养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决定校园生活的品质。每周二下午是学校社团的集中活动时间,学校共开设几十门课程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元评价,丰富评价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我们每周评选文明少年,每月评选校园之星,每学期评选十佳少年。尽可能地为学生们提供成就自我的平台,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
近年来,我们用评价手段引导教师向善求美。每两年评选一次校十佳班主任、校十佳名师;每年给教师们评选奉献奖、园丁奖、学科优秀奖。每学期开展全校性的主题教学活动,给教师们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并设立华一讲坛,每月让身边的优秀教师现身讲坛,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人生感悟等,以此营造敬业爱生的工作圈和宽松人文的工作环境。
学校还高度重视家校沟通与合作。一方面,重视家长学校的筹建与运行工作。定期举办面向全体家长的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重视家委会的筹建与组织运行。通过家委会,让家长对学校工作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家校间达到有效沟通,维护家校关系的良性发展。
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指向心灵;最美好的因素是指向情感;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不可复制。为每个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学校,这是天底下最具创造力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