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从经济发展到民生改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改革开放到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受鼓舞、信心满满成为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聚焦两会 我们正青春”,让我们一起用青春的视角聚焦省人大代表们的履职风采,通过一组关键词了解他们关心啥、说了啥。
两会高频词:乡村振兴
代表观点关键词:“人”很关键 产业带动 多元发展 机制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我省是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经济整体提升和全面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
“我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很快,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来看,规模仍然不够,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中部比、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仍然有差距。未来,我省可以通过培训职业农民、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省人大代表、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利辛县新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亚飞对农业发展颇有感触。高亚飞认为,增强农业、农村活力首先要培育职业农民。其次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农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此外,针对扶农惠农主体分散、农业大项目投入少,以及金融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需要创新投入和使用方式精准扶农,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农村三产融合项目。
省人大代表、肥东县马湖乡小陶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长贵围绕乡村振兴话题表示,小陶村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村,今年的省人代会更加激励了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如何营造基层干群干事创业的氛围?陈长贵有自己的心得:抓好党建促发展,提振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的“榜样”队伍;塑造党员的“模范”队伍;发挥村民组长的“骨干”队伍;用好本村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等资源和在村德高望重的贤士资源。如何兴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陈长贵认为,发展产业要坚持生态优先,利用“三变”政策发展生态林业,利用物种多样性发展绿色生态景观林。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店小二”,服务好企业和本村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村成为一片发展的热土。
“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如何壮大?省人大代表、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东城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文表示:“应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并且积极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省人大代表李峰从人才的角度谈到了自己对乡村振兴的看法,“要出台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实施办法,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增强乡村现有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他表示,要在机制上体现基层导向,在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人员招录上注重向基层倾斜,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实施乡村文化人才专项计划,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业人员,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
两会高频词:民营经济发展
代表观点关键词:春天来了 金融服务 政策落地 苦练内功
落实更大规模减税和更明显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加快清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民营经济可谓发布了一系列利好信息,引发代表热议。
“我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感到非常振奋,身上的干劲更足了”。省人大代表、安庆永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永强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要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要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特别是当他听到政府要给民营企业降费降税、破解融资难的问题,要营造好的环境,要在招投标、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好的政策,备受鼓舞。“我们感到民营企业的春天来了”。黄永强认为,民营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如企业规模不大,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配套率低,抱团发展不够;创新能力弱,支撑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理粗放,依法责任意识不强等。对此,他建议民营企业要学会抱团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当前,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等原因,部分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融资难等困难,亟待金融部门再帮一把”。省人大代表、亳州药都农村商业银行监事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任斌呼吁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建议从政策角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考核比重,针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进行专项考核,通过考核导向引领发展。针对不同的中小企业,进一步明确金融服务的具体受理周期。加快金融机构存量风险的化解,同时建立良好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专项扶持基金,通过委托贷款、直接投资、带资入股等形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过去一年,作为合肥市上市民营企业——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省人大代表姚和平一直关注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议题。他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台了一系列为民营经济纾困解难的重大政策举措,让民营企业家深受鼓舞,增添信心。近年来,在了解政府给企业减负的相关政策过程中,姚和平发现直供电交易在具体落实中存在一些不足,如直供电退费到企业时间较长,每年退费到账最快要到五六月。对此,姚和平建议,简化直供电退费相关流程,让惠企举措更好落地。
省人大代表、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赵建兵认为,要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方面着手。除了政府的政策保障,民营企业需要苦练内功,不断适应市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内部资源整合力度,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两会高频词:食品安全 民生改善 科技创新 文化传承
代表观点关键词:保障农产品安全 升级健康医疗 保护知识产权 发展传统戏剧
长期关注农业、从事农业的省人大代表、泗县碧云天农业循环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王琼今年带来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王琼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市民餐桌上、舌尖上的安全,也关系到农民自身利益的实现,更是整个国家食品安全的基石。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建议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08年医疗改革后,我省在各村设立了村卫生室和村医制度,乡村医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作出了很大贡献,让群众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同时也减少了群众的就医费用,减轻了二甲、三甲医院的负担,维护了社会稳定”。今年省人代会上,省人大代表、巢湖市槐林镇龙王村党委书记翟俊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健康安徽建设印象深刻。《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创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他建议给予乡村医生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样能让乡村医生更好地留在基层,为改善民生提供切实保障。
“发展需要创新,更需要保护好创新成果”。省人大代表、铜陵中发科技三佳山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正龙表示,只有保护好创新成果,创新的步伐就不会停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产品研发。然而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健全,费尽心血研发的产品可能很快便有‘仿品’出现,这样一来,创新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对此,刘正龙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近年来,我省各级领导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戏曲院团的扶持力度。但是,包括庐剧在内,目前多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困难局面仍未见根本好转”。省人大代表、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合肥市庐剧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段婷婷表示,虽然各级领导扶持地方戏曲的想法很丰满,但因为种种原因,真正落实的措施较少。自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我省戏曲院团全数改企,面对市场压力增大,院团常年奔波市场演出,无暇顾及剧种传承的长期和中期规划,导致戏曲的文化贡献的功能减弱。段婷婷建议,针对我省目前生存和发展困难较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及其领军院团,省人大可以每年开展一次调研和督查,并形成报告,以这种常态化的活动增强地方政府对戏曲院团的扶持力度,提升戏曲从业人员搞好传承、发展的信心。
省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王成军教授一直关注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针对转化主体不明确、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等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王成军建议,通过调整相关政策,以灵活的体制机制、优惠的政策激励科研的发展,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大力保护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加强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强强联合”,并给予高校更多资源,用于孵化、产生创新技术和高层次成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