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如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8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01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8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委员建言如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韦玉柏 发布日期:2019-01-16 10:49:20

  1月14日下午,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着文化建设方面建言献策,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省政协委员汪枫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绽放出新时代的芳华

  省政协委员、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枫认为,作为地方高校,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既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还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汪枫介绍,黄山学院正是坚持“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依托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就如何承担文化传承问题,汪枫透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年,黄山学院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三重两建”的工作格局,即重引领,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向心力,如注重挖掘徽州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涵,将徽文化的融合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本精神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重阵地,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如注重文化育人,校园内10条主干道路均以徽州文化名人命名,启迪学生以徽州先贤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国家。重交流,扩大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力,如坚持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并重,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和项目,加大辐射、传播。建载体,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如将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作为重要载体,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徽文化专题》、《国学与人生》等通识课程,打造“国学活动月”、“中华经典诗文朗读”等品牌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队伍,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如坚持对内培养与对外聘请相结合,培育、壮大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整理、出版一系列徽州文化丛书,推动徽州文化研究与传播上台阶。
  针对如何推动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发展,汪枫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选优推特,让文化创新有制高点,建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文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特色活动;二是加大扶持,让文化创新有支撑点,建议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资助力度,搭建资源共享的研究及传播平台;三是与时俱进,让文化创新有切入点,建议将文化创新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紧密结合,与当代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衔接。

省政协委员叶冬青

挖掘抢救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刻不容缓

  省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叶冬青对挖掘、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工作十分重视。他直言,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灿烂悠久、博大精深,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我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
  就如何深入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使之成为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助力,叶冬青结合本职工作谈了三点建议:
  一、挖掘整理我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赋予新时代意义。以医学为例,我省以新安医学最为著名,自宋代至清末,共有197位名医撰写了355部医学著作,这些无不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也是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发现并理解的重要方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建议进一步挖掘整理。
  二、开展我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调查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建议建立健全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研究专项经费制度,针对已发现并有一定损坏的文献著作实施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建立健全针对发现并保护我省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的个人、组织所进行的补偿和表彰机制,并设立专项基金给予我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研究的高校,建议开展文化传承计划,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员受益于这些文献著作。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议对传统的新安医学,组织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对文献著作整理、研究,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建议通过书籍、画作、动漫、影视等形式呈现新安医学新的发展;建议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著作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企业做大、做强。

省政协委员石象斌

构建安徽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体机制

    省政协委员、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石象斌认为,要实现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深刻把握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科学谋划,构建立体化的创新机制。
    就此,石象斌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要充分发挥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生命力强、兼容性强与创新性强的内在品质。首先安徽历史文化资源产生和累计的过程从未中断,且不断涌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资源,如老庄文化、徽商文化、桐城派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其次安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能力,如徽班进京创造了京剧;再次安徽文化善于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并不断创造新的内涵与形式,如“徽骆驼精神”、“大包干精神”、“黄山松精神”等。
    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即对历史文化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对待,有扬弃继承,并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新文化,而创造性转化的主体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象是传统文化,实践中介是文化生活和精神生产。
    三是要构建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体机制。首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从个人、单位、社会到国家的综合文化创新体系,个体也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并鼓励个体参与文化创新活动。其次要返本开新与积累创新相结合的转化模式,让传统文化自觉参与现代社会发展实践,成为实践中的主体性因素和精神支撑。另外,要形成纵向创新与横向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处理好外来异质性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要从内涵、主体、对象、过程、规律、方法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寻找有益的文化基因、转化规律与方法,并将研究成果融入社会生活实践,实施文化保护与培育工程,鼓励文化与资本融合,开展文化产品创作等。

省政协委员刘育红

“戏曲进校园”工作必须“一盘棋”

  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6年起我省把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目前收到了初步成效。
  省政协委员、芜湖市教育局副局长刘育红认为,通过三年的积极推进,我省的“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费用不足,学校公用经费大多不能满足戏曲演出方面的服装、道具、化妆、招标等需要;二是人才不足,戏曲人才成才周期长,培养难度大,且容易人才流失,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新创作品少,因戏曲创作投入大、市场小、见效慢,导致新创作品较少,传统曲目仍占据主导地位,适合校园作品更少,难以满足需要。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刘育红建议探索“一个”机制,总结各地在特色学校创建、优秀剧目创作、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议严把“两关”,一是演出剧目关,杜绝一切不适合学生看的剧目进入校园,同时加大创作扶持力度或对传统剧目再创新,使学生乐于观看;二是演出院团资格认证关,明确具备送戏到校的演出团体资质,对演出院团实行动态考核。建议充实“三台”,即用好“讲台”,加大省级统筹力度,组织编写“戏曲进校园”的地方教材,指导教师更有效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设立省级试点学校,鼓励先行先试;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会戏曲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志愿与学校社团结对子,指导社团开展活动;丰富“舞台”,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戏曲进校园”艺术展演系列活动,让有戏曲爱好的学生有更多展示的舞台。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韦玉柏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