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风绕城,春巢在望。一城清风半城水,说的正是青春包河。
包河区地处合肥市主城东南,是全国唯一濒临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区,其综合实力稳居全省首位。是实至名归的“安徽中心”,是示范引领的“第一城区”,是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
滨湖新区百业忙,牛角大圩瓜果香。滨湖成为我省在建工程最多、人口集聚最快、产业层次最高、生态环境最优的城市新区。牛角大圩打造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效果显著。区域内科研院所云集、文化场馆林立、金融小镇独具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青年到包河区就业、创业。团区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渠道、多手段开展青年工作。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助力青年发展,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青春印记,把区域共青团改革推向深入,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
权威访谈
包河区委副书记徐生彬谈共青团工作
继续深耕包河共青团改革的“试验田”

记者:请您结合自身成长谈谈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
徐生彬:共青团从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新时代,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我们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在我的理解,团的改革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共青团改革、为什么要进行共青团改革和怎么进行共青团改革。
什么是共青团改革,就是要求共青团要强三性、去四化,解决四缺问题,回归主责主业,打造青年跟随、党政放心的组织;就是替党组织发动、引导、服务好青年;就是为党培养好复兴大业的青年建设者;就是为党输送合格的接班人;就是要不断夯实党的执政的青年基础。
为什么要改革,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要有人干。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团,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党员的发展绝大多数来源于团的推优。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团组织,就不可能为党组织提供合格的接班人。
改革再出发,怎么改。在少先队和学校团组织,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共产主义信念,严把团员入口关,引导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在基层团组织实现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变作风“三个转变”,配强、配齐领导班子,解决四缺问题,实实在在地服务好青年,和他们同呼吸、共成长;从严治团,就是要管好团员、团干部、团组织。管好团员,就是严格入团程序标准,增强团员先进性。管好团干部,就是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堪当表率的队伍。管好团组织就是要实现党建带团建促党建,严肃组织生活,营造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
记者:谈一谈近年来包河区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形成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徐生彬:近年来,包河区共青团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区共青团组织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从弱到强、由虚转实的显著转变,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城区共青团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工作力量相对县、市共青团要薄弱一些,基层团干部大多为兼职,作为“安徽第一城区”的包河区共青团身上承担的常规工作和创新任务更为繁重。但各级团干部们从不抱怨、从不退缩,不怕苦,不怕累,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全区广大青少年,奋战在包河跨越发展的一线,想区委之所想,急区委之所急。面对防汛抗旱、文明创建、赛会保障、助力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的工作时始终冲锋在前,真正做到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通过点滴工作的积累,形成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省内率先扛起了共青团改革的大旗,树立了包河共青团标杆,真正成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群众组织,带领全区广大青少年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勇担重担、奋勇争先。
记者:有关包河区共青团工作的成果,最值得您欣慰的是什么?
徐生彬:形成的成果是包河区共青团为贯彻、落实团中央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实际创新提出的“2434”团建工程,对平台、品牌、队伍和重点工作都进行了系统化的概括和有机组合,精准把握改革重点,有理论高度同时也有落地执行的力度,包河区共青团以此为统揽开展各项工作,真正使包河区广大青年有获得感。
令人欣慰的是包河区共青团的“2434”团建工程形成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受到原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徐晓等来包河区调研的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认可,作为共青团改革的样板被省委改革工作专报刊发,这是对包河区共青团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
记者:近年来,您分管共青团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
徐生彬:包河区共青团一直以来与在合肥市的各所高校有着很深的渊源,包河区和校地共建的九所高校共同开展如暑期挂职锻炼、滨湖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党团建高校招聘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人才优势和区域化团建各领域单位的行业优势,全面深化校地交流、共建的频次和档次,共同为包河区各方面建设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2016年~2017年期间,合肥学院选派中文系团委书记张爱萍挂职团区委副书记,挂职期间,她工作严谨认真,工作成绩突出,挂职期满后仍支持包河区建设。在包河区助力结对帮扶六安市裕安区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团区委与她所在的中文系合作连续两年选派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深入裕安区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还在哺乳期的她在暑假期间不辞辛苦,来回奔走,了解到当地学校缺少课桌,联合团区委广泛发动学校及社会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募集到500套课桌椅,捐献给当地的乡村学校,对我触动很深。
记者:您对包河区共青团工作及团干部的建议及期许。
徐生彬:包河区共青团工作前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希望包河区共青团的改革不能就此止步,而是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毅力继续深耕包河区共青团改革的“试验田”,自我加压,戮力前行,继续并长期保持包河区共青团位于全省共青团的第一方阵,更加紧密地结合包河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把共青团工作做得更为扎实,锐意创新,将更多优秀青少年紧紧凝聚在区委周围,带领全区广大青少年为建设“安徽中心 和美包河”作出更多更新的贡献。各级团干部要戒骄戒躁,严格自我要求,加强学习,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守个人干净的干部底线,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真正用奋斗为青春正名,用工作业绩为党旗和团旗添彩。
对话书记
团包河区委书记许奕
把“包河模式”做成全省基层共青团改革样板
团包河区委书记许奕说,包河区共青团“2434”团建工程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改革工作专报第48期刊发,是对包河区共青团工作的高度认可和鼓舞鞭策。近年来,包河区共青团锐意进取、扎实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团中央及团省、市委改革方案精神,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包河区共青团“2434”团建工程,探索出了“包河模式”成为全省基层共青团改革样板。
包河区作为我省的第一城区,人口总数148万,归口共青团服务管理的青少年人数近70万。近来,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政治性,紧扣团中央“青年大学习”主题,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团的十八大精神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培训活动,加强自身学习力度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研修班、书记上党课、团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会与习近平总书记“7·2”讲话精神学习分享会等活动,选购《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印制包河区共青团学习、贯彻团的十八大精神资料汇编等资料共计两千余册供青年学习,全区各级团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宣传、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省、市、区“两红两优”、青年文明号、“向上向善好青年”、“十佳学生”、“最美中学生”、“十佳少先队员”、“十佳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少先队集体等优秀典型的评比、推报和选树活动。组织“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进基层,鼓励基层青年积极向优秀青年典型学习。通过线上微信公众号、微信学习群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党、团会议精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团的十八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切实把政治性作为团组织最本质的属性,打造本级争先争优、下级评先评优、全区创先争优的喜人局面。
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先进性。在贯彻、落实团中央改革方案精神上敢当头雁,于2016年5月在全省率先注册成立县区级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包河区青圃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于2017年5月中旬在全省率先建成区本级青年之家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面积2200平方米,目前,共建成青年之家平台26个,其中1个国家级示范(合肥市唯一),2个省级示范,6个市级示范。
围绕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团区委从前端预防、中端处置和后端挽救入手精心构筑了由三个阶段九大项目组成的包河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系建设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同被评为省、合肥市“十大未成年人保护事件”,并助力包河区成功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和全国、省青少年维权岗。围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系的各项目,团区委成立了区“合适成年人”队伍,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优秀青少年社会组织合作全面启动体系各项目,每年策划普法、自护、心理讲座等活动一百五十余场次,服务青少年1.5万余人次,全面下沉全区各街镇、学校,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为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团区委不断加快新媒体作品的创作步伐,先后创作以动画系列剧《普法小先锋》为代表的普法类、自护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类、传统文化普及类动漫、微视频作品三十余部,连续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二十余个,成为合肥市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宣传形象。
与此同时,不断提高基层团组织的群众性。以区级青少年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为支点,以区本级青年之家为平台,重点孵化了合肥市爱乐乐团、合创邦创客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少年社会组织,广泛联系、带动区域内青少年社会组织56个,不断拓展团的工作手臂。依托全区一百五十余支青少年志愿服务团队,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开展文明创建、铲雪除冰、赛会保障、文明祭祀、扶老助残、扶贫攻坚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大量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典型,其中合肥火车南站的“爱在南站”志愿服务项目获2017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项目大赛金奖。
以广大青少年的需求为导向,上下联动,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围绕“2434”团建工程中“青春包河”、“青善包河”、“青艺包河”、“青创包河”四个品牌广泛开展青少年活动,如组织举办合肥市首届青少年创客文化节、党团建高校招聘会、合肥市大学生滨湖文化艺术节、青年相亲交友会、区域传统文化沙龙、高校大学生暑期锻炼、儿童剧社区公益行等大型活动,同时指导街镇、大社区围绕共青团工作“一街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青少年活动,受到青少年的广泛好评。重点服务了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安徽省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包河区落户、建设和发展,引进37名青年企业家和41家企业来包河区投资兴业;组织选树严俊、毕晓雪、余国威、陈超等十余名“领头雁”青年致富带头人,选树汪海、杨会涛、童宗兵等省、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一批“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典型代表,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报道。树立起一批各行各业的青年学习楷模,培育了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营造出比、学、赶、超永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区团委将不断推进从严治团,管好团员、团干部和团组织;把“2434”团建工程继续做深、做实,持续放大区级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和区级青年之家平台的统筹辐射效应,同时以“一街一品”为重点不断推进团中央改革方案精神在基层的纵深发展,以“一校一特色”为重点不断推进中学共青团改革和少先队改革在中小学的贯彻、落实,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系建设为核心不断推进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和健全团区委政治购买服务机制,以青少年问题导向为出发点精心谋划青少年事务工作,切实提高全区青少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让包河区共青团成为青少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