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国家级非遗皖南花鼓戏走进乡村小学少年宫 小“港口”大舞台 图说新闻
08版:视觉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56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561期  下一期
宁国市:国家级非遗皖南花鼓戏走进乡村小学少年宫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晓君 发布日期:2018-12-05 10:15:05

  11月22日下午,宁国市港口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今年52岁的音乐教师杨祥珍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花鼓戏《打金枝》选段“头戴翡翠双凤齐”的排练。
  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祥珍把皖南花鼓戏引入乡村小学少年宫,让皖南花鼓戏得以传承。
  皖南花鼓戏原为花鼓调,为我省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一带最为盛行。它是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个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
                  □本报记者  晓  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