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郎溪县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
充满活力的校园 □本报记者 傅 军/摄
2015年以来,郎溪县通过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出台一系列突破人事体制、机制障碍的创新举措,大大激发了教师工作热情。教研部门顺势开展了学校“大阅读”教学试点改革,定期开展校长管理论坛、幼儿园主题沙龙研讨、各集团学校常态化观课议课示范观摩教学活动等,原本沉闷的教科研氛围变得异常活跃,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郎溪教育终于从‘锅底’走出来了。”对于四年的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郎溪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会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困 境
原郎溪县东夏中心学校校长甘木生:2014年,我校初中部21个学生、27位教职工,只有三个班,居然选不出来三个班主任。
郎溪县十字初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岳学胜:2013年,十字初级中学有一个教研组三人听了一节公开课,教研组其他七人缺席,事后教研组10个人都能在“校本培训报告册”写上自己的听课心得。
郎溪县毕桥镇中心小学校长黄家英:2015年,我校五十多岁的教师占2/3。
郎溪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纪启来:全县初中教师年富力强,“僧多粥少”;小学教师“老牛拉车”,人员紧缺,可是同一个乡(镇)初中富余教师很难交流到本乡(镇)的小学来任教。
郎溪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会庭: 2014年3月我刚到教育体育任局长,没上任几个月就有十来位校长向我打辞职报告。
……
困境,无法冲出重围的困境。这就是郎溪县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之前的现状,那时郎溪县教育各项指标几乎都处于宣城市末位。
国家振兴在教育,教育希望在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事业的深度推进,教育人事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长期以来,郎溪县教师队伍建设中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教师交流渠道不畅、校长队伍不稳……
2015年的郎溪教育似乎走进一个死胡同:人事关系难理顺,教师资源难盘活,教师活力难激发,县域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便无从谈起。
陈会庭说,这些矛盾必须解决。
怎么解决?唯有改革。
“小岗会议”
无校籍管理改革前郎溪教育史上的“小岗会议”。右一为姚尚学。
□郎溪县教育体育局提供
姚尚学,郎溪县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原郎溪县教育体育局人事科科长,在郎溪县教育界有着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操盘手”之称。
姚尚学告诉记者,郎溪县教师无校籍管理之前,校长没有什么尊严,没有多少人愿意当校长。因为对于校长来说,想干事却难干成事,因为他们手中没有机制和手段来管理教师、激励教师。
如何破解郎溪教育发展“瓶颈”,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姚尚学一直在思索。
2013年10月,我省颁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我省将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促进教师区域流动。
这在政策层面给郎溪县准备实行无校籍管理改革带来的机会,郎溪教育“坚冰”缺口终于出现了。
姚尚学说,马鞍山市博望区于2014年开始实行“无校籍管理”改革,郎溪县由分管副县长带队去博望区考察,博望区的好多做法值得郎溪县借鉴。从博望区回来之后,县教育体育局向时任县长王庆武写了一份关于郎溪县实施无校籍管理改革的可行性报告,报告中写道:我县教育陷入“人动不了,事干不了”的困境。如何盘活教师资源,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让教育的翅膀飞起来,必须解除体制的枷锁,加速推行教育改革。实施无校籍改革虽然阻力不小,但是对唤醒教师长期以来缺失的危机与竞争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来说不失为好的选择。让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由“身份”管理变为“合同”管理势在必行,无校籍改革是绕不过的“大山”、避不开的“激流”,必须迎难而上。晚改不如早改,早改早主动,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可行性报告反馈回来之前,姚尚学几乎天天在下面基层学校调研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的可行性。
2015年6月10日,星期三,晴。
这一天在郎溪县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早上6时,彻夜难眠的姚尚学一早就开车从县城出发,经过东夏中心学校时,他把校长甘木生叫到车上。车子沿途又经过其他三所学校,姚尚学每到一所学校都把学校校长喊上车,9时左右车子开进郎溪县飞鲤中心学校。
在飞鲤中心学校会议室,姚尚学向在座的几位校长抛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县的教育是什么现状?我们校长还值不值得干?为什么我们校长没有了成就感?下一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问题抛出之后,校长们沉默了。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在会议响起,“没有退路了,只有一个字 ‘干’”,甘木生校长带头打破了沉默,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用几乎哽咽的声音讨论起来。
那次参会的校长告诉记者,压抑太久的情感终于在2015年6月10日释放了。
会议讨论很热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郎溪教育没有退路了,郎溪教育尤其是教师人事制度不改革是没有出路了。
当天下午,意犹未尽的他们一路南行,又召集了毕桥、十字镇的五所学校校长到十字初级中学会晤,又继续上午的话题展开讨论,主题是“郎溪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在下午的会议上,姚尚学顺势抛出了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初步思路,大家讨论得更热烈、更具体,大家的思想更加统一了,不知不觉五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兴奋得似乎看到了郎溪教育的美好未来。闻讯赶来的时任分管副局长童兴旺看到校长们改革的欲望十足,勉励大家“只要大家想干,局党委一定会全力支持”。大家一致认为,郎溪教育必须改革,最关键的是下一步怎么搞?还是要从教育人事制度上找突破口——必须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2015年6月10日会议后来被称为郎溪教育史的“小岗会议”。
回来之后,姚尚学带领团队对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一个初稿,几经改动后形成可行性报告由县教育体育局上交时任县长王庆武。
2015年6月14日,中考的第一天,陈会庭兴奋地告诉姚尚学,说县长同意了我们的方案——郎溪县进入无校籍管理的改革之路。
在这之后,包括郎溪县委常委会议在内,开了多次会议,对改革方案进行了磋商,而最终的方案出台进行了22次的修订。
2015年8月11日,《关于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
郎溪教育“破冰”之旅在2015年8月11日启动。
2132名教师变身“系统人”
按照“先局部试点,后全面推行”的步骤,2015~2016学年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在郎溪县沿湖学区内的中小学试点推行,2016~2017学年度在全县全面实施。
郎溪县启动了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后,成立郎溪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为县教育体育局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具体负责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工作,该中心所需编制在全县教师总量内部调剂。
姚尚学成为郎溪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第一任主任。
现在,郎溪县2132名教师都与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签订人事聘用合同,教师由原来的“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取消了校籍身份,打破了交流壁垒,畅通了交流渠道;教师必须参与学校竞聘上岗,签订岗位聘用合同,对落聘人员实行待岗管理,教师由原来的事业“身份管理”转变为学校岗位“合同聘用”管理,增强了教师竞争与危机意识,强化了校长人事管理权,有利于学校对人员的管理。
2017年,郎溪县在实行教师编制管理县域统筹、教师全面竞聘上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的县级统筹。岗位统筹后,专业技术岗位由“单位所有”转变为“系统所有”,教师由“校内论资排辈”获得岗位转变为“县域公平竞争”获得岗位。这是教师无校籍管理最核心、最敏感、最重要的改革,也是最能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举措。据了解,两年来,共有266人通过竞争获得一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资格,61人未取得申报资格,淘汰率为18.65%。
姚尚学说,针对教师在取得相应职称后常出现的“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心理,为破解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在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现“编制,岗位”两个统筹的基础上,全县进一步采取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内部等级晋升统筹管理,每年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晋升,2018年4月,全县申报岗位晋升的有210人,通过专家考评,只有165人通过取得岗位等级晋升,还有45人未能晋升,淘汰率为21.43%。统筹管理之前,各等级的空岗职数由学校控制,校内多半论资排辈,老教师凭资历,无外在竞争压力;年轻教师苦熬苦等,无内在工作动力。统筹管理后,彻底改变以往的做法,教师要晋升必须在县域内参与竞争,根据考评得分多少排序,优者胜出取得晋升资格。教师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明显增强,教师传统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
从“要我教”到“我要教”
方老师,十字初级中学英语教师,今年52岁,以前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岗位晋升无望,从而有了职业倦怠感。现在好政策来了——在乡村任教累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乡村教师符合晋升一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申报条件的,不需参加县内资格竞聘。她只要有优质课评比就上,各种教研活动都参与,各种课题也少不了她,今年10月,方老师顺利评上中学副高职称。
和方老师一样,十字镇第二小学的姜老师今年56岁,本来是准备平静地退休,“不再干活”,现在县的政策好,他晋升中学副高了,“现在是公平竞争,不管是老教师或新教师。以前教研大家都不搞,现在搞得轰轰烈烈”。
十字初级中学几位教师进行研讨 □本报记者 傅 军/摄
郎溪县十字镇第二小学校长陈俊峰说,以前教师不愿意带班主任、不愿意带主学课、不愿意参加优质课评比。无校籍管理改革带来的变化很大,现在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十字初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岳学胜说,以前教务处主任排课压力大,谁也不想多排,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与职称无关。现在不一样了,今年10月,集团内部交流课,初中27节公开课,小学20节公开课,“大家抢着上,压都压不住”。
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后,区域内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了。
教师龙进贤是十字镇第一小学到第二小学支教的,认为以前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差别比较大,自从无校籍管理之后,再加上集团化办学,现在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没多大差别了,老百姓也不择校了。陈俊峰说,现在教师不比年龄比贡献、不比资力比能力,职称向一线班主任和教师倾斜。现在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16年在校生350人,2017年398人,今年是440人,“我们现在与十字镇第一小学的‘距离’除了学校规模小一点,我认为其他没有什么差别了”。
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后,城乡差别也在减小。凌笪乡钱桥村小学是一所村小,在城市化大背景下,钱桥小学人数在不断增长。姚尚学说,这都是无校籍管理改革之后带来的巨大变化,首先在招聘教师方面有定向招聘的报考条件,只要求专科学历,最低服务年限为六年,未满服务期不能调动。通过这项政策,现在学校有19位教师中定向招聘的教师达17人。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从50岁降低到30多岁。其次市县教育体育局派出教研员,优秀教师到学校,培养年轻教师。第三是各项补助和职称向村小学倾斜。
今年29岁的周建华破格担任钱桥村小学校长。他认为,无校籍管理改革为村小学办学带来了活力:学校的竞争氛围好,教师年轻化了,无校籍管理改革生活补助多了,教师也能走出学校,参加各类评比了。
提 升
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对郎溪县的教育质量提升是巨大的。仅2016年、2017年,全县教师参加各项教科研赛事,有66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96人次获省部级奖项、656人次获市级奖项。
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直接带来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中考、高考成绩接连攀升,由原来宣城市中等偏下跃居到前列。2017年中考,郎溪县700分以上考生占本县考生总数比例居宣城市第二,650分以上考生占本县考生总数比例居宣城市第一;2018年中考郎溪县700分、680分、650分以上考生占本县考生总数比例均居宣城市第一,高中招生建档线居宣城市第一,高出第二名23分。
郎溪县的龙头学校无疑是郎溪中学,创办于1941年,以前从未有学生考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但在2015年之后,这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郎溪中学校长雷宗靓表示,无校籍管理改革首先带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提升,从而带动了高中教育阶段质量的提升。2017年普通高考全县应届本科达线率和一本达线率均创历史新高。普通文理科总分位居宣城市前10名有5人,并摘得理科第一名。2018年高考本科达线率和一本达线率再创历史新高,包揽了宣城市文科、理科第一名,同时有四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前行中的郎溪中学如此,在路上的郎溪教育更是如此。
一子落而满盘活。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这一棋子让郎溪教育满盘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