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孕育了老区人民的立德、奉献、创新、图强的精神,悠悠淠河水流淌着老区人民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血液。举全力,拔“穷根”,金安教育人扶贫攻坚战犹酣。
不让一个孩子因残辍学因贫辍学
家住六安市金安区张店镇双庙村的智障儿童小文(化名)的妈妈说:“老师来送教后,孩子的进步很大,现在不仅认识了许多汉字,简单的算术也会了,而且多动症的毛病也好了很多,非常感谢‘送教上门’的老师们。”
2016年开始,该区在全省率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实现全覆盖。按户籍地落实“送教上门”包保,要求每生每周至少上门送教一次,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525人,其中随班就读278人,特殊教育入学送教92人,区内学校送教155人;落实“三制”(报告制,台账制,月报制),建立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过程反馈平台,送教实时、定位,为“送教上门”提供动态反馈。一生一案,量体裁衣,尽最大可能给予关心与温暖,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景变实景
在该区农村,最好的房子一定是学校。改善硬件换“贫貌”,近年来,该区累计投入7.53亿余元,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办学水平,其中“全面改薄”完成投资2.9亿元,校舍建设类项目完工314个,完工面积40.4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学前教育项目170个全部完工,建设面积8.9万平方米,投入5000万元。
在城区,最有生机的地方是学校。近年来,新建、改扩建城区公办学校14所,征地33.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3.4万平方米,投入5.73亿元,目前投入使用9所,仅今年秋期有四校三园投入,提供学位约1.2万个。善谋者胜,远谋者兴。2016年,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乘势而上,在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126”工程和六大示范校创建,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打造校园文化,推进师德建设,强化学校管理,深化课改,丰富课余活动。近年来,区政府拨专款两千余万元,用于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奖励资金,全区教研教改氛围浓厚,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从“好好学”到“学得好”是全区学子的心声
家住金安区孙岗镇青龙村的张丽(化名)是今年毛坦厂中学应届毕业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始终写在脸上,很难想象,她有个不幸的家庭,父母双亡,一直和七十多岁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但她心思缜密、逻辑性强,因家庭经济困难,学校几乎免除了所有费用,每学期还享受国家助学金和校内资助;在家里,就像小大人,忙做家务,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帮扶人雷老师对她格外关心,说孩子争气,今年高考考了600分,“她想学医,造福更多的人……”所以选择上安徽医科大学八年本硕连读。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后,正为七千多元的学费犯愁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资助她每学期5000元,一次性打了一万元。雷老师又帮她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5000元,上学期间,政府贴息。又购置了行李箱和生活必需品,9月9日开学时,送她去了学校。“感谢雷老师、感谢好心人,从生活到学习,从关心到成长,想得太周到了,我唯有好好学习,将来帮助更多的人,就是对所有好心人最好的回报。”小丽坚定地说。
高强(化名)家住金安区施桥镇马安山村,也是今年毛坦厂中学应届毕业生。他回忆说,三年前中考前,父亲突发脑溢血,正值考试,家人瞒着他,虽竭尽全力救治,但落下终生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考试后,一直萎靡不振,村干部上门了,根据民主评议,该户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校教师上门了,给高强鼓劲并三年学费全免,还补助每月200元生活费,孩子的母亲如有可能,可到学校做寝室管理员……三年的高中生活是困苦而又漫长的,多少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多少次学习上跌倒又爬起来,记不清了,高强逆境中奋发、艰苦中自砺,高考考了698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得知大学录取后,施桥镇党委、政府,镇中心学校、陈家河学校适时慰问走访高强,送去笔记本电脑、衣服、慰问金等,并看望了仍在康复中的父亲。高强的父亲逢人就说“不是党和政府的关心,学校、老师在生活上、学习上严厉要求,孩子不可能成长起来,既要成才也要成人,造福更多的人,不然有愧良心”。
近年来,该区每年约有5000名学生上大学,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近1000名,从“好好学”到“学得好”,寒门学子的大学梦正变成现实。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平均每20个人上大学就有1个是从金安区考取的。
精准资助断“穷路”,贫困学子成才路越走越宽
“再难,也要把孩子的书念出来,书念出来了,全家就更有指望了”。家住金安区张店镇左大桥村红星组的陈明(化名)的爷爷说,孙子今年高考考了415分,目前在金安中学复读。走访中得知,陈明的爷爷于10年前得胃癌,现在保守治疗,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在毛坦厂镇给孙子陪读,家里主要靠政府资助和收废品维持生活。陈明的父母智力低下,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里,镇、村对该户格外关照,产业发展、教育资助、低保兜底政策应享尽享,像帮干农活、买东买西的,村干部和邻居应帮尽帮。在学校,陈明优先享受教育资助:每学期开学可直接免除学费700元,领到国家助学金1500元和校内资助350元。陈明的原班主任叶老师说,“像陈明这样的建档立卡户班上有11个,在校主要是生活费开支,班级就像个大家庭,老师和同学们也格外关心他们,从在食堂帮助打饭、冲水,到学习上解疑释难,只要改进方法,明年一本是很有希望的,学校将会一直关注这群学生的”。
2017年以来,该区累计拨付6000万元,扎实推动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受益学生达2.6万余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实行幼儿资助提标,义务、高中、中职段扩面,高等教育段贷款扩面至需贷尽贷。建档立卡户义务段上学不花钱,还能享受生活补助。教师进村入户摸底,“面对面,点对点”到对象户家开展帮扶工作,拍摄教育扶贫专题片、发放宣传单、唱响扶贫歌曲,采取“小手拉大手”强化宣传效果,对建档立卡户子女采取教师结对帮扶全覆盖,在学习上给予更多关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多方面、全方位锻炼能力;在生活上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种下红色基因;在品行上,开展励志教育,培养胸怀全局、拼搏进取的品质;在心理上,开展心理疏导,培养人穷志不穷,敢担当、奋发有为的正能量。教师包保从政策宣传、核查兑现情况、贫困户口述、到群众满意度实现一站式服务解决。
“从控辍保学到学生资助,从进村入户到促膝谈心,从帮扶到结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好好学’到‘学得好’,凝聚了无数金安教育人的心血,事实已证明扶贫的成效显著”。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怀国说,下一步将继续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不让一个学生因残、因贫辍学。图为该区双庙小学教师陈崯送教上门,手把手教学生写字。

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怀国看望对口扶贫的孩子们

施桥镇党党委政府和中心学校相关负责人到贫困户范文祥家走访慰问

张店镇教育扶贫验收工作组入户查验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扶贫光扶智金安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图为该区人民路小学社团建设汇报演出。
相关链接
六安市金安区地处大别山北麓,属江淮分水岭丘陵(岗)地区,1999年12月由原县级六安市撤市设区,现属六安市主城区。全区国土面积1657平方千米,人口87万,辖17个乡(镇)、2个涉农街道、3个城区街道和省级金安经济开发区,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2014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村68个,贫困人口3.15万户8.39万人,贫困发生率12.23%。2014年以来,累计减贫1.9267万户5.7805万人(2017年脱贫5934户1.68万人),6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225万户8.0982万人,其中未脱贫人口1.0958万户2.317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38%。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全省脱贫攻坚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工作成效考核中被评定为“好”等次。
2018年,全省“1877”年度减贫任务中,金安区是18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省下达年度任务指导性计划减贫1.4681万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金安区教育扶贫对象1.0633万户1.3942万人,建立了从幼儿段到大学段的教育扶贫对象信息库,每学期开学初,根据学生入学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落实教育扶贫对象教师包保全覆盖,仅2018年春期,全区3768名教师包保贫困生1.3958万人。“面对面,点对点”开展走访工作,从政策宣传、兑现、贫困户口述、到群众满意度实现一站式服务,从健全“三制四单”推进机制,到加强扶贫过程管理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