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接合部,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在校学生8.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1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金寨县教育局把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教育扶贫,让贫困告别下一代。积极构建到校、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可叠加”,实现了农村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为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按照“全覆盖、多层次、重统筹、有保障”的原则,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资助,让他们有学上、上好学,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致贫。对在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按照每人每年800元标准予以资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落实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仅2017年就投入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595.8万元,除中央补助外,省级配套900.6万元、县级配套483.6万元,用于学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校舍维修改造、购置教科书。同时,按照小学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和特教学校每人每年1250元的标准,补助4371名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补助资金由县财政预算,统一打卡发放到户,及时惠及受助学生。
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大潮,全县3168名教职工和51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9610户贫困户。强化对教育系统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指导督促参与结对帮扶的教职员工,深入到户,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热情周到、富有实效的服务,赢得了贫困群众十分的满意度。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这个夏天,家住金寨县桃岭乡牌坊村的张磊,走出了大别山,来到了梦想已久的北京大学,18岁的他将用拼搏去书写不一样的人生。
张磊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在外漂泊打工多年,省吃俭用却仍改变不了贫困的面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张磊身上。进入金寨一中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家庭支出费用日渐增多,张磊变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细心的班主任张青松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一方面从情感上真正地贴近他,让他逐渐走出家庭贫困的阴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另一方面,班主任及时把这种情况反馈到学校。学校在详细了解张磊家境和实际困难后,全国庆校长一方面勉励张磊要正视困难,另一方面采取实际方法解决张磊的经济困难。校内不仅免除了他的学杂费,还为他争取了多笔社会资助。如今张磊带着学校的期望、家庭的责任已满怀信心走上了一段新的征程,而他的事例也仅仅是金寨县精准扶贫的一个小小缩影。
扶贫先扶智
若说金寨县是全国深度贫困县,那天堂寨镇无疑是贫困县当中的贫困镇,天堂寨中心小学地处大别山腹地,全镇除两所完全小学外,下设七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平均只有二十多人,有的教学点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受先天条件的制约,学校现有教师都临近退休,严重缺乏专业的英语、音乐以及美术教师。在2014年之前,教学点的学生到五年级的时候才能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开始学习三年级的外语,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英语水平才能达到普通小学四年级的水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该校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在线课堂”+“智慧课堂”的诞生无疑给山区教学点的学生带来了福音,让他们同样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为改变山区教育缺师少教的现状,金寨县2014年实施了“在线课堂”工程。在中心小学或者完全小学安装声音和图像传送设备,建设一个无生课堂作为主课堂;偏远教学点借助声音和图像设备成为接收课堂,通过网络传输声音和图像让教学点的学生通过大屏幕跟着中心小学(或完全小学)的教师一起上课。天堂寨中心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学科每周分别安排两节在线课堂,此举基本解决了山村教学点学生从没有上过英语、音乐、美术课的难题,让他们也能享有中心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但是老模式的在线课堂只是解决了知识的传递过程,还存在许多弊端。第一、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无法跟踪学生学习动态,不能适时地监控学生作业,课堂的状况是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听学生的,效果不好。第二、师生互动受到限制,主讲课堂的教师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远程对话,效果很不好。第三、英语课程上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去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形成学与练的断层。
改变现有的在线课堂模式迫在眉睫,被评为安徽省智慧学校示范学校后,天堂寨中心小学开始尝试探索“在线课堂”+“智慧课堂”的模式,将智慧教学融入在线课堂。在原来在线课堂的基础上,安装 “畅言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给教点开设在线课堂的每一个学生配备平板电脑,教师使用定制平板进行远程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加入教师在平板创建的课程上课,学生平板与教师平板进行实时互动,学生的平板使用是由教师控制,实时的解锁和锁定。通过“在线课堂”+“智慧课堂”完美的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在线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区域内的基本均衡,教学点的学生和中心小学的学生享受到了同等的教学资源。
这种模式的课堂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在线课堂的弊端,从诞生起便被广大师生乐意接受,师生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让教师上课更放松,教得更加轻松,让学生们听课更轻松,学得更加有效。真正解决了农村边远教学点缺师少教和不能开齐开足课程的问题,真正地实现了让教师减负增效,让学生学得更高效。
“扶贫先扶智”,办好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是最有意义、最长远的、最有效、受益面最广的扶贫措施。
克难攻坚扶贫路 倾心尽力人间情
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双语实验学校,建校伊始,学校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加上教师编制不足,人员不齐,所有员工的工作担子都十分繁重。2017年以来,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将扶贫工作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组织全体行管人员参与下村扶贫,每人帮扶结对两到三个贫困户。扶贫伊始,队员们遇到很多困难,政策不懂,就钻研学习; “底子”不清,就多次入户走访;群众抵触,就反复宣传……两年来,该校全体帮扶队员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扶贫攻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实验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利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除主持制定学校扶贫工作保障机制,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外,她还亲自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个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专项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帮扶结对3个贫困户,坚持每个月对每个帮扶对象入户走访两次以上。在核查基本信息时,她当面核实,确保精准;在宣传扶贫政策时,她耐心细致,让听者明白;当贫困户遇到生活困难时,她慷慨解囊,解决燃眉之急。2018年金寨开展“六净一规范”政策后,她多次来到帮扶对象司成道家里,亲自动手将该户的房前屋后,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房间的物品整理得整齐有序,营造了一种清爽宜人的宜居环境,获得了贫困户的交口称赞。
刘开枝是学校扶贫办主任,本来授课任务就十分繁重,但学校在安排扶贫时他二话没说就接下了任务。他帮扶的对象中有个五保户叶丙会,有一次叶丙会老人患病了,刘老师得知情况后,就急忙开车送他去金寨县中医医院治疗,从挂号、就医、抓药到护理,他一包到底,还从家里做好汤水送到医院,给患者补养身体。叶丙会老人痊愈出院后,激动地握住刘老师的手,深情地说:“刘老师,谢谢你,太谢谢你了……你就是我的亲人啊!”刘老师这种倾心倾情的帮扶举动,得到了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
在扶贫过程中,很多扶贫对象都是因为缺劳力、缺生产技能造成的,郭克军户就是属于后者。2017年郭克军种植了7亩多水稻,由于不懂技术,管理不善,导致大量减产,当年只收了五千多斤稻谷。帮扶人李大运了解情况后,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农学专业知识,帮他仔细分析了其中原因。2018年种植水稻时,从田间稻茬的处理到选择种子,从播种环节到日常的田间管理,从调整肥料的配比到病虫害防治……李老师均口传心授,有时还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指导,今年他家水7.1亩水稻比去年增收1600多斤,一家人提起此事,个个都喜上眉梢。
在产业园学校扶贫队员中,上述的事例不胜枚举。两年的扶贫路,付出的是真心,收获的是真情,凡是该校帮扶的贫困户,在各项扶贫工作检查时,每次都获得群众十分满意的评价。
脱贫攻坚——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1989年自金寨师范学院毕业,颜兆军便扎根金寨县山区教育教学,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情,他圆满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金寨县青山中心小学教育工会、关工委、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2017年时值金寨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加入了脱贫攻坚干部帮扶队伍,承担抱儿山村汪申银、黄尊华、胡体松三户的帮扶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既无职又无权,靠什么做好帮扶工作,他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经过多次走访贫困户,摸清贫困户家底后他认真研究脱贫方案,钻研学习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入户进行政策宣传、努力做到因贫施策,做到“精准到户、一户一策”,确定了“情感帮扶、政策帮扶”的帮扶工作思路。自扶贫以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贫困户成员树立信心、增加收入,尽早脱贫。一年多来,在颜兆军的帮扶下,通过产业扶持、特色种养这三户居民均有了稳定的收入,勇敢地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除了精准扶贫,颜兆军明白采集信息精准也是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这看似简单的工作,他前前后后不知道“返工”多少次,就怕信息识别不精准。仅汪申银户扶贫手册他就填写五次之多,黄尊华户开始很不配合,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资料。对此他只能采取迂回战术,想方设法让他们打消顾虑。每一次的走访,他都认真思考,做足功课,他反复学习扶贫政策,将各种扶贫工具书,放在包里,带在身上,遇到困惑时看看,及时向贫困户解答,解决不了的当着贫困户的面打电话给相关部门及时给予答复。按照规程开展扶贫工作,认真琢磨各种表册的填写、汇总、上报。入户时细问贫困户享受到的惠民政策,不知道的都一一叮嘱,一旦作出承诺,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实现。
从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不管教学工作再忙,他都坚持一周两次亲情电话,一月两次入户走访。其目的就是与贫困户拉近距离,说暖心话,以心交心,用情帮扶,获取他们的信任,保证信息的精准。贫困户家中每一个成员生病了他一定登门问候,安排就医治疗;贫困户乔迁新居他前去恭贺;逢年过节他准会送去节日的慰问……
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颜兆军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情付出,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诠释四有好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扶贫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本版稿件由吴琼、黄溢群、肖友、储成超、陈晖编辑采写